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预备立宪”,起于1904年日俄战争前后立宪派和部分官僚的吁请,经过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至1906年9月正式宣布。在整个“预备立宪”期间,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关于立宪问题的争论始终存在,并形成清末政争的主体。对于清末政争,史学界歧见颇多,而笔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前后的清廷政争既不是立宪与不立宪之争,更不是满汉之争、权利之争,或新旧之  相似文献   

2.
清末成立的资政院是“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宪派活动的重要基地。因此,关于资政院的性质和作用,是应该重视研究的课题。一预备立宪并非建立在民主思想基础之上,而是基于“社会愤激情绪和革命浪潮的冲击”,为拉拢立宪派和缓国内革命浪潮作出的让步。而让步是有限度的,预备立宪谕旨中规定:“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相似文献   

3.
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清末预备立宪指的是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预备仿行立宪”,开始了预备立宪的进程。1908年8月预定9年内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及附属法《议院法选举法要领》;1910年在立宪派的要求下将预备立宪期限提前三年;1911年设内阁,这就是“皇族内阁”。10月辛亥革命爆发,预备立宪也最终随清王朝的灭亡而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4.
《宪志》日刊是清末立宪运动高潮时期由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的一份立宪刊物。《宪志》日刊的宣传内容有对立宪理论问题的探讨,但更多的是结合时局对清政府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及时报道和评价。从该刊物的宣传内容与特点,可以看出清末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表现方式,以及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目标上的相异。  相似文献   

5.
立宪运动是清末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近十多年来,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颇丰。在对清朝预备立宪、立宪派、资政院的评价和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动因及作用的研究等问题上出现了一批新成果、新观点。但这一领域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讨。如关于立宪运动的评价,要力求客观公允,勿受时代政治的束缚和左右;如关于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要求的立宪是不是一回事等九个问题,目前尚缺乏深刻的说理和有力的论证,而这些对于正确评价立宪派的功过是非、立宪运动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清末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立,及其实行宪政的模式的选择,与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五大臣”之一的法部尚书、军机大臣戴鸿慈在清末预备立宪发动初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顺直谘议局是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以官方为主筹办得较好的一个。南方各省谘议局成立时地方立宪派人士起了主要作用,与官方显得较混乱的状况相比,直隶官方在顺直谘议局成立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顺直谘议局是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以官方为主筹办得较好的一个。南方各省谘议局成立时地方立宪派人士起了主要作用,与官方显得较混乱的状况相比,直隶官方在顺直谘议局成立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1906年开始,清末统治者宣布实行“预备立宪”。对于这场宪政改革,传统的观点皆以“骗局”二字加以认定而对其影响认识不足。其实,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清末预备立宪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摧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给国人以深刻的民主宪政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当近代史研究的重点逐渐转向民国史甚至更往后移的时候 ,晚清史中曾盛极一时的众多领域渐趋冷落 ,唯独有关清末十年的研究方兴未艾 ,形成一个小小的热潮 ;而学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视角也已从辛亥革命转向立宪运动和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清末新政。从政治史的角度看 ,晚清严格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始于戊戌维新运动 ,而清末十年的“宪政”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实验。以往的研究大都是从立宪派的组织活动和政治体制变革的角度立论 ① ,首都师范大学梁景和先生的新著《清末国民意识与参政意识研究》一书 (湖南教育出版社 ,1 999年版。…  相似文献   

11.
俞勇嫔 《历史教学》2005,(11):44-48
清末预备立宪基本国策的确立,及其实行宪政的模式的选择,与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五大臣"之一的法部尚书、军机大臣戴鸿慈在清末预备立宪发动初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咨议局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机构?活跃在咨议局的立宪派又应当如何评价?这是目前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清朝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一致,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特点不一样,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立宪派的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因而对各省咨议局应进行具体分析;对立宪派也应该分地区分阶段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本文拟从分析清末湖南咨议局的政治活动及议员的特点入手,探讨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如何评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清末最后三年,载沣采取集权政策,将中央和地方权力收归到自己及其亲信手中,从而引发清廷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场政争的性质不是单纯的满汉之争,而是对清末预备立宪领导权的争夺,是预备立宪的缓进和急进之争。政争对清末宪政运动的进程和清朝的灭亡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末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有的同志认为,立宪派的阶级基础是地主——资产阶级。“所谓地主——资产阶级就是指已经转化、正在转化以及企图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地主、官僚和大商人这个复杂的阶层。”我认为,尽管要求立宪的阶级力量比较复杂,但立宪派既然是阶级斗争中的一个政治派别,它就必定主要是某一个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代表者。所谓“正在转化和企图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地主、官僚和大商人”,只是地主阶级中那些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人,他们依然基本上站在地  相似文献   

15.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在“同盟会成立、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以及辛亥革命社会背景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之间存在共时态相互联系。这种情况考生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走向高涨的同时,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在为争取中国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而奔走呼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这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1903年,君主立宪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经在国内和海外留学生、华侨当中产生。当1905年清政府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而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时,资产阶级改良派重新活跃起来,要求立宪的呼声十分高昂和迫切,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因此被称为立宪派。当时的立宪派大体可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  相似文献   

17.
1908年8月,清政府在预备立宪的鼓噪声中,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及附属法《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宣称“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钦定宪法大纲》颁布后,立即召来了朝野的抨击。资产阶级革命派抨击它“其所以悬预备立宪之招牌者,不过欲假此名义……以巩固万年无道之基而已”;资产阶级立宪派也认为它“其根本处,仍不脱专制之遗臭也”;清廷内部的守旧势力更是攻击它“窃外国之皮毛,纷更制度,惑乱天下人心”,是“速贫、速乱、速亡”之道。历来  相似文献   

18.
清末预备立宪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被打破,清政府着手改革专制制度,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经过立宪,清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清末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由于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缺乏,使得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在蒙古地区好象无多大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晚清的地方自治活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随着清末预备立宪活动而得以推行,虽然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清末地方自治的首创意义以及它在推行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汤化龙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派领袖人物之一,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武昌首义和民初政争中都有重要的活动,是当时引人注目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他在立宪运动时期的出色活动和表现,奠定了他作为立宪派领袖人物的地位。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