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模式以改造乡村复兴乡村,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为振兴中华民族,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地思考,也在不断地实践,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去摸索乡村城镇化的中国道路并亲身实践乡村教育,为农村城镇化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回顾现代学术史上的乡村教育运动,可以看到它是一场知识的革命,是新文化的重要实践。今天重新述说这样一个话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知识与文明息息相关,而如何贯彻知识为民所用、面向民间、走进民间,确实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的乡村初等教育政策主要着眼于广大乡村地区教育形式落后、入学比例不高、乡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等特征,从变革乡村社会的角度出发,广泛借鉴国外普及初等教育制度的经验,先后实施了以新式学校教育取代旧教育形式、推广义务教育制度、实行国民教育制度等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教育政策,凸显了教育政策内容内在的逻辑性,也反映了政策本身对于外部条件的应激性和适应性反映,在调整和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对于乡村初等教育缺少师资的特殊状况,政策也相应地采取了针对性的举措。这些政策的引导和设计,为我国乡村教育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扬州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对扬州城市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功效,具体表现为现代意义整合效应、人才效应、西学引进效应以及新阶层呈现效应。民国时期扬州教育现代化的经济价值取向是重文轻理、重商轻工的传统教育倾向,其经济终点目标是极小的。这一时期扬州教育还存在着城乡之河、人才与社会就业之间以及男女比例等方面的失衡。  相似文献   

5.
自清末新政以来,我国便开启了教育现代化的征程.可以说,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而乡村教育在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乡村师范教育功不可没.探究历史发端的根源,了解民国时期乡村师范教育发展概况,通过对师范教育下乡、乡村师范学校筹办以及师范学校招生情况的描摹,还原乡村师范教育早期面貌,以期实现对当下农村教师重要性以及农村教师问题的历史性解读.  相似文献   

6.
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研究中一些问题,主要从市场密度、集期、规模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入手,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依据方志资料进行数量统计,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四川乡村市场合理的密度、市场集期所反映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市场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性,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乡村市场发展的不同进程,展示了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战乱不断的情况下,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仍积极投身到了乡村教育的实验中,并提出了发展乡村教育、建设农村的方案,推动了乡村教育发展走向高潮。在国家疲敝的状态下,乡村教育的发展给农村带来深刻影响,对农村青年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也为我们今后的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马叙伦的教育思想主要由整顿教育的思想、教育宗旨思想和高等教育改进思想三个部分组成。这些思想促进了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也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旧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至今,仍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教育家群体特征论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就其整体而言,具有远较前几个时期教育家更为鲜明的群体特征。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为他们的思想和实践添上了共同的时代色彩;而各别的个体背景,又使得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把握着时代的脉博,从而又呈现出鲜明的个体来。群性和个体的和谐统一,是民国时期教育家这个富有生气的群体的总体特征。本文通过对蔡元培、黄炎培、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几个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均富有代表性的教育家的分析,对民国时期教育家这一群体的特征作简要论述。 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11.
自清朝末年以来,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变迁和动荡,我国法学教育也走上了一条非常曲折的发展道路。纵观100余年的历史,我国法学教育的演变体现了时代性、间断性、非自主性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与文化深向结合,在时空范围内已经引起文化传播范式和文化形态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一种新型文化存在样态——网络文化。新时代,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能够通过整合多种优势文化资源、构建形式多样的文化载体,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思想、精神和智力的支持。由此,构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载体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学界对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未形成共识.基础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不仅具有基础性,而且具有普及性、义务性与公平性.为所有少年儿童提供高质量、免费和公平的教育是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基本职责.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性教育的实施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因当时的父母囿于旧道德观念的束缚,缺乏性教育所需知识,而社会又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性教育的重担自然落到了学校的肩膀上。整体而言,民国时期的学校“性教育”存在以下特征:在教育目的上,经历了从“教性”到“教养”的转变;在教育主体上,主张以“教师为主,医师为辅,父母配合”;在教育内容上,主张建立渗透式的泛课程体系,将性教育渗透进具体的课程中进行教授;在教育方式上,按照“分阶段、分性别、个别与团体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分析民国时期学校“性教育”的特征,对现今我国学校“性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基本问题及发展困境(一)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效益低下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比较落后,教师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教学内容缺乏特色,农村教育处于落后和低效状态。导致这一境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没有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没有把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究其原因,其一,当地政府和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教育性投资是生产性投资,而教育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潜在的、非显性的,所以,农村基础教育经常被搁置于经济建设中…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十七年教育"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中国教育是一个大致连续的过程,文革前“十七年教育”体现了新中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冲突、价值和特质。其主要特征是:全面移植苏联模式,“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精英主义的教育价值,激烈冲突、震荡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发展,已经极大地突破和改变了这一模式。  相似文献   

17.
曲铁华  袁媛 《教育科学》2007,23(6):47-51
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是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对实验区当地、对国内其他地区,甚至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深远的影响。文章以江苏昆山徐公桥、河北定县和山东邹平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教育实验区为典型,从宏观的指导宗旨、具体的办教方法和细微的教学措施三个主要方面着手,剖析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的特点,以助于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乡村教育实验,资以今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存在着人力资源数量多而人力资本存量少的不协调特征,形成这一特征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分割格局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导致人力资源无法向人力资本顺畅转化。化解不协调特征的发展对策是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农村人力资本供求的均衡机制,同时消除体制性和制度性的障碍,培育和完善旁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