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特约评论员",是指新闻机构约请有关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就某一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发表重要评论时所使用的称谓.较一般评论更为显著,是新闻机构对外发言的一种灵活方式,往往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最近,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节目"杨禹快评"受到了大家关注,这是央视两会报道中首次以"特约评论员"为品牌的节目.随着节目的热播,"特约评论员"重新获得大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13,(4):2-3
特约评论员首次亮相央视《新闻联播》1月23日,央视《新闻联播》中,特约评论员杨禹正式亮相,这也是该节目开播35年来第一次引入特约评论员。杨禹出现在与主播郎永淳的连线中,就近期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第一财经电视登陆新加坡1月15日,由新加坡真实东方传媒有限公司、新加坡星和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一财经电视新加坡启播庆典活动"在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举行。第一财经电视于2013年2月1日起与新加坡观众正式见面。第一财经是频道内容提供商,新加坡星和有线是频道内容播出平台,新加坡真实东方是第一财经的频道营运方。  相似文献   

3.
2009年7月27日,改版后的央视<朝闻天下>闪亮登场,在当天的节目中,<中国经济导报社>新闻中心主任杨禹以央视特约评论员的身份与节目主持人就当天新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交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根据CSM的监测数据,新版<朝闻天下>7月27日至8月6日的平均收视率较今年同时段平均值提升28%.[1]作为国家电视台的央视,它的每一项改革都对我国传媒业界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电视评论员杨禹的出现势必将引发中国电视评论节目的新一轮革新热潮.  相似文献   

4.
陈栋  王丽明 《新闻窗》2006,(5):110-110
如今,除了央视一套的《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等典型评论节目外,新闻频道也纷纷推出了《新闻会客厅》等评论节目,山西电视台的《记者调查》、四川电视台的《今晚10分》、湖北电视台的《沟通》等,都是一些颇具特色的电视评论节目。可以说,电视新闻评论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从总体上看,相比于平面媒体,电视的新闻评论力度与其媒体地位难以匹配。  相似文献   

5.
针对央视新闻评论发展现状,作者提出央视新闻评论发展空间的拓展策略在于强化央视决策层的创新意识、保证央视新闻评论 栏目拥有高素质记者与主持人、推进央视新闻评论员制度、拓展央视新闻评论选题范围及内容方面的深度与广度、改进央视新闻评论节目语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赵振宇 《今传媒》2007,(10):14-14
设立"评论记者"的现实依据 1995年,中央电视台设立新闻评论部,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创新.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以央视命名的"央视论坛",更为中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了生机.但是,央视论坛在自己的实践中越来越背离了自己的宗旨,终于在2006年的新一轮改版中被取消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7.
2007年1月5日,浙江省嘉兴日报社同时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杂文报》上刊出《探索新形势下媒体新闻评论工作机制--嘉兴日报招聘新闻评论部主任、评论记者》的招聘启事,承诺"新闻评论部主任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评论记者年收入不低于8万元",并提出了"不问学历高低、不问学科背景、不问年龄大小、不问性别男女"的"四不问".  相似文献   

8.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电视媒体正在打造"大片时代",其标志是"大投入、大制作、大造势和高回报"。新闻大片方面,《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核心品牌栏目调整升级,在内容上增加民生和社会新闻比重,在编排上把《走基层》新闻放头条,并增加《央视述评》板块,通过电视评论强化舆论引导力。《焦点访谈》进行了19年来的首次改版,更加贴近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2012年第7期刊发了专题文章"新传播格局下新闻评论的热点引导与应对",对微传播挑战中的传统媒体评论转型及人才培养、新媒体新闻时评的热点引导与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深度探讨。当时本刊即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在新闻评论岗位工作了30余年的资深评论人米博华约稿。繁忙中他抽空完成了下面这篇访谈。第8期刊发出来,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交流。  相似文献   

10.
《新闻前哨》2013,(2):31-32
开播19年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13年第一天迎来开播以来首次大改版。新改版《焦点访谈》的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只关注一个焦点,而是关注两个乃至多个热点,并增加了新主持人。改版后的节目将坚持舆论监督特色,更贴近民生,并会强化"有深度、有锐度"的评论功能。央视的王牌新闻栏目《焦点访谈》  相似文献   

11.
评论被称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是增强媒体公信力的重要载体。从2012年8月开始,本溪广播电视台《本溪新闻》节目中推出了《今日关注》专栏,运行两年多来,已经成为新闻节目的看点和观众喜爱的亮点。笔者认为,坚持"三贴近"原则,力求新颖精当,注重情理交融,彰显声画优势,这是市级台办好新闻评论的关键所在。一、坚持"三贴近",是办好新闻评论的源头活水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让记者们把身心沉到了基层,捕捉到了鲜活的新闻,跟上时代前行的脚步,聆  相似文献   

12.
视野     
, 《新闻实践》2012,(12):80
《新闻联播》将延续《你幸福吗》类型调查11月12日北京晨报报道: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大会即将在京举行。央视广告中心主任何海明接受了记者采访,提前透露2013年央视新的节目安排和变化。据了解,央视《新闻联播》将延续《你幸福吗?》这一类调查,并且增加《寻人启事》这样的板块。《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和《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体     
《视听界》2013,(1):5-6
央视1套开年节目改版受关注 2013年新年刚过,央视1套的多档节目成了全国媒体及观众、网友热议的话题。“豆饼大叔”上《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大力度改版.《梦想合唱团》第二季人气爆棚,《星光大道》豪华升级,《开讲啦》第二季再次奉上”思想盛宴”等,节目不仅开年表现“很给力”,收视率也名列前茅。有观众评论:“新闻接地气.综艺有新意。”  相似文献   

14.
传媒资讯     
《新闻前哨》2013,(6):6
《央视新闻》赶搭"移动快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十周年之际,《央视新闻》正式人驻拥有过亿用户的搜狐新闻客户端。这是《央视新闻》继微博、微信之后在移动新媒体浪潮中的又一次"大动作",意味着《央视新闻》品牌已延伸到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三大新媒体领域。作为首个使用搜狐新闻客户端"流媒体"模板的电视媒体账号,《央视新闻》可以实时更新内容,在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新闻,并充分利用"视频""图文""组图"直播"等多媒体形式对新闻进行  相似文献   

15.
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1+1》进行了为期14天的跟踪报道。本研究拟通过对2016央视《两会1+1》的媒体融合度、受众贴近性等要素的分析,发掘该栏目的不足,对未来电视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走向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高薇华 《现代传播》2004,(1):113-114
20 0 3年 5月 1日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试播 ,此举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设定了新的坐标。《央视论坛》、《每日国际观察》等全新的新闻评论性栏目和《新闻会客厅》、《共同关注》、《声音》等一系列含有评论性板块的专栏节目的出现 ,凸显电视媒体作为“从事公共事务讨论的公共论坛”的职能 ,有关学者认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标志了新闻信息由‘传播’时代进入了‘解读’时代”。①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媒体与新闻评论体裁相结合的产物。运用电视传播手段 ,阐述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看法 ,藉此反映、影响、引…  相似文献   

17.
说长道短     
"评论记者"值得提倡江苏张家港杨陈晨看了今年第8期《中国记者》刊登的一篇对《嘉兴日报》设立评论记者工作机制意义探索的研究文章,我深有感触。我认为"评论记者"这种机制应该成为今后平面媒体改革发展的一个重点和趋势。众所周知,过去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相互剥离的两种叙述体裁。记者若想在报道后添加些自己的评论或议论性文字,则只能通过采编手记、编后等极为局限的方式来表达。  相似文献   

18.
于松明 《视听界》2011,(3):95-96
央视于2008年3月24日推出的惟一的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开播三年来赢得观众普遍好评,影响力、收视率不断上升,除了受益于其形式、内容、主持人等因素,节目选题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时事开讲》是凤凰卫视的王牌时评节目,《新闻1+1》则是央视新闻评论的旗帜。同为华语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翘楚,两档节目的电视新闻评论却各具特色。本文对两档电视节目进行对比分析,以浙江温岭杀医案为例,证实了二者新闻评论存在较大差异性,并且解读了各自的评论特色。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1]此后地方省市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相继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及后起的《新闻1+1》、《环球视线》一批电视新闻评论为中坚力量的电视评论格局充分展示出了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