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这样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  相似文献   

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前半部分“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中写的“美丽的自然之景”、“奇妙的女蛇传说”和“快乐的雪地捕鸟”等内容。不仅学生喜欢读,而且老师也愿意引导学生品析其内容、语言、写作技巧之妙。对于后半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也许是作者对枯燥的书塾生活流露的不满,一直以来不仅学生厌恶,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三味书屋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一定很想了解“三味书屋”的情况,下面我们录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所写《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供大家阅读。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其中的“味”却不解其味。  相似文献   

7.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8.
9.
站在鲁迅故居的百草园,我捕捉不到任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快乐,我感到茫然,仿佛所处的并不是百草园,百草园尚在另一个为我所不知的地方。似乎总是—风景在别处。导游说。“这里只有两个地方是原来的,浞墙根和石井栏。”就因为是原来的,泥墙根已经被砖墙护起来了,成了墙中墙。事实上,它矮得根本不像一堵墙,  相似文献   

10.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吴举宏 《中国教师》2010,(19):62-63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小时候是在"咯咯咯"的笑声中读完的,今天读完后却是满脸泪水。与鲁迅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百草园那样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13.
14.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别了’,而偏要用一个德词汇‘Ade’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5.
16.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撤出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仍然保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中。  相似文献   

17.
鲁愚  刘祥魁 《现代语文》2002,(10):21-22
鲁讯先生于1926年9月所写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回忆自己幼年初进三味书屋的经过时说:“从一扇黑漆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是一幅画,面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对该书塾张梓的这幅画,迄今通行的认识是:以“鹿”谐  相似文献   

18.
19.
郭来坪 《现代语文》2006,(11):60-60
我们读书人对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不陌生,但真正能说清出其中的“三味”是指哪“三味”的却并不多。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作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读后令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事受、美的熏陶、美的启迪:笔认为,章的内容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