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认为,广播电视是以电子音象技木为手段,具有以新闻为生,包括教育、文艺、服务等多种功能的大众传播工具。“新闻为主”四个字要不要?有的同志说,不能要,广播电视是现代社会中一项综合性很强,功能复杂多样的大众传播事业,  相似文献   

2.
与“文学是人学”提法相映照,有的同志说:“新闻是事学”。如果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和传播,那末,说新闻是事学,是事实学,是真实学,这些说法,就新闻的某一属性而言,似乎都可以“派司”。新闻应该是事实的忠实反映,这话好像接近废话。但废话重申,却是有其必  相似文献   

3.
本刊今年第一、二期上发表了白戈同志《我对新闻通讯插图的看法》一文以后,不少报纸美术工作者和读者踊跃来稿参加讨论,我们收到来稿近三十篇,曾在第三期上进登了一部分;最近,本刊又邀请首都几个报纸的美术工作者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请他们就报纸插图问题发表意见。从这次座谈会和来稿的情况来看,多数同志的意见是一致的:大家都肯定新闻通讯插图是报纸宣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一种宣传形式;至于个别插图有缺点,只是改进和提高的问题。关于新闻通讯插图的性质和真实性问题,多数同志的看法也大体相近。不少同志认为新闻通讯插图具有新闻和文艺的两重性质,既从属于新闻,又是一个艺术品种。它从属于新闻这一点是主要的方面。因此,关于插图的真实性不能和新闻通讯或新闻摄影的真实性要求完全等同;但是也决不允许任意虚构,必须以新闻通讯为依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有的同志还提出了改进新闻通讯插图的一些办法。我们现在把这次座谈会上部分同志的发言摘要发表在这里,供大家参考,并作为这个问题讨论的结束。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纸、电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介,是党领导的新闻宣传机构,肩负着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重要使命,要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党的奋斗目标作好宣传工作,起到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作用。这本来是党的新闻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新闻战线许多同志所熟知的道理。然而,前一段时期,我们有些同志似乎对这个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基本问题产生了迷茫,在探索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上进入了误区。有的同志提出新闻与宣传是两码事,两者有质的差别,新闻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目的是广为告之,而宣传则是主体向客体灌  相似文献   

5.
新闻到底有没有指导性呢?回答是肯定的。只是没有任何目的,不带任何倾向的纯信息传播恐怕是没有的。有的同志认为,新闻有没有指导性是无产阶级新闻同资产阶级新闻的根本区别。似乎新闻的指导性是无产阶级所独具的,而资产阶级新闻就不讲究指导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新闻界的许多同志对想象能不能引进新闻,以及新闻写作中能不能借助想象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有意义的讨论。有的同志认为,“新闻离不开作为思维方式的想象”(《新闻战线》1986年第9期)。“新闻不能排斥想象”(《新闻记者》1987年第1期)等等。读后觉得有商榷的必要。长期以来,想象确实是被视为新闻的“禁区”。  相似文献   

7.
新闻要“新”,这没有什么异议,而且许多人能做到。新闻要“深”,这也没有什么异议,但许多人却难以做到。很多新闻单位都有这种情况:有的同志很勤奋,哪里有新闻就扑向哪里,一年下来写稿发稿上百篇,可年底评好稿时,却拿不出一条像样的稿子。而有的同志写稿不多,却写一篇成一篇,有如扔重磅炸弹似的,作品的影响很大。为什么会这样?道理明摆着:你的稿子浮光掠影,除了现象还是现象,干巴巴,如碗里的水,瞧一眼就见底了,没有波浪,没有深度,不值得琢磨。而人家的稿子,有事实,更有思想,读一遍觉新鲜,读两遍受启发,读三遍四遍…  相似文献   

8.
有的同志写消息时常常不用心做标题,认为只要消息内容好标题好坏关系不大,反正编辑会给修改好,这种依赖思想要不得。 编辑也好,读者也好,读一篇稿子先是读标题,然后才读内容。好的新闻标题对于揭示新闻内容,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看标题就不想接着再看下去,这篇新闻内  相似文献   

9.
仿佛是一夜之间,电视在县城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了起来.以赣南老区十八个县(市)为例,各县(市)都有了摄像机(大二分之一),配有字幕机,有的还有几十万元的高档的专业机、特技机等,他们开设本县新闻、文艺、广告等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强调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处理新闻的"动"与"静"关系也是如此。新闻有动态新闻、静态新闻之分,这是对两种新闻的表现形式之表述。如何处理好这两者关系,做好新闻,也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素养的体现。有的记者采取动态采写方式对待静态新闻,有的记者采取静态采写方式对待动态新闻,有的则采取两者的有机统一,种种方式,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1.
做编辑工作的同志,认真修改稿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编辑在改稿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笔误,而影响新闻效果的事也是有的。笔者把在日常编辑工作中的感受略加归纳,写成《改稿“三忌”》,以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 才能把新闻写好.从另一方面说,有了“米”则应巧为“炊”.编辑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同志好不容易抓到一些有新闻价值的事,却不知怎样来表达;有的不注意往深处挖掘材料的新意,不注意选择吸引人的角度,稿子难以采用.“医治”这类毛病,我以为:一是巧选“切入口”.开头开得巧,等于进入文章之“门”.进了春天的大门,还愁观赏不到万紫千红的迷人景色么!  相似文献   

13.
就我所接触到的人看,大部分搞新闻的同志都是从文学梦中走出来的。而且总是旧梦常温,有的终于成了作家,如我省的张一弓;而更多的则难以成梦,落个终身遗憾,甚且迁怒了新闻工作,说搞新闻是错投了路,误了前途,要不然我便如何、如何……文学梦是美妙的,但搞新闻也并非就是文学的克星。相反,我有幸在新闻的道路上走了一程,我倒发觉这“搞新闻”有点象“搞文学”的席梦思呢!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文学的好梦。那是1983年春天,南阳市武装部让我去搞新闻报道。我有点忐忑,象许多同志一样,怕搞新闻破坏了自己  相似文献   

14.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悟”性的重要。 经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同志年纪并不大,学历并不高,“报龄”并不长,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而有的同志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新闻工作经历,工作也很努力,作风也很深入,却苦于写不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一  相似文献   

16.
有位同志问一家报纸负责人关于新闻队伍的状况,回答颇有感慨:“现在有些编辑、记者的心,野了!”“心野了”,指的是在改革的浪潮中,有些同志的心思已不在办好自己的报纸,“飞”到外面去了。有的人借职务之便,联系之广,忙于给企业的经营者们当经济“红娘”,有的人把报社的岗位当作“兼差”,去另谋“职业”,有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民族新闻?学术界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有的同志认为,民族新闻就是以少数民族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它包括发生在少数民族中的新闻,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和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其他民族的新闻。有的同志认为,所谓民族新闻,就是关于少数民族以及与少数民族直接相关的新闻。还有的同志认为,民族新闻是指我国务民族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新闻作品,反映的是这个民族中的人物和事件,用的是这个民族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等等。上述几种关于“民族新闻”的定义,所取的角度不同,阐述各有侧重,有的从民族新闻的报道对象出发,有的从民族新闻的报道形式入手,其共同点都认为民族新闻是与少数民族发生一定关系的新闻,民族新闻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但从完整概括来看,尚有欠缺。  相似文献   

18.
短短数年间 ,娱乐新闻以其活泼、轻松、幽默的文风和及时、客观、真实的报道脱颖而出 ,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新闻样式之一。几乎所有的综合性报纸都有了娱乐新闻或文化新闻版 ,有的还专设了娱乐新闻周末版。或许由于娱乐新闻太“年轻”的缘故 ,所以它在所有新闻样式中既显得特别有生气 ,也显得非常稚嫩 ,故而难免泥沙俱下。尤其是去年 ,大量文化报刊的出现 ,使得从业人员在短期内剧增 ,因此难免鱼龙混杂 ,从而导致文艺记者整体水平的下降。反映在娱乐新闻中 ,便出现了无中生有、道听途说、庸俗媚俗、无聊炒作等诸多问题。而所有这些 ,势必加深…  相似文献   

19.
常常听到有的同志抱怨自己思想混沌、文思枯竭,尤其在采访中,新闻敏感不强、分辨能力太差,即使面对重大的新闻事件,也难以判断和捕捉珍贵的新闻价值。于是喟然长叹:“我不是搞新闻的料!”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都在谈论新闻改革,所谈的改革内容很多,诸如指导思想如何跟中央政治上保持一致,新闻工作如何为四化服务,新闻的体制、机构怎么改革,新闻干部队伍怎么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新闻工作怎么掌握自身的规律性,怎么对待真实性、时效性,知识性,等等。这些都是新闻改革要研究的。但是,新闻改革中还有—个重要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这是为适应十二大规定的总目标和四化的发展需要必须下定决心办好的一件事情。胡耀邦同志说,我们的新闻队伍是好的。几年来,新闻战线上的干部,在政治思想水平上有大幅度提高,作风有了明显好转,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也大大加强了。但是还有很多问题。最主要、最普遍、最大量的问题,是要以极大的努力来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耀邦同志的话,使我想到这样的情况:现在的新闻队伍中,许多老同志的素质确实很好,有丰富的办报经验,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要逐渐地退出新闻工作岗位。相当多的中年同志,有的成为新闻战线很优秀的人物,有些人在过去的政治运动中,受“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在十年动乱中,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一些挫折。这些同志在那些年月,真正的力量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