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奕丹 《今传媒》2022,(8):39-41
数字经济背景下,为推动文化类综艺内容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发展,本文以“数字经济”为研究背景,以全新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文化类综艺内容创新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途径为研究方向,以创新性文化类综艺的研究意义、创新现状和创新困境为研究思路,致力于阐明文化类综艺、数字经济背景与传统文化传播的联系,以此推动文化类综艺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理论技术性实践,以期为未来文化类综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大量产出,其中不乏高质量、现象级的节目,取得不错反响。文化类综艺节目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不同阶段梳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了解如今其发展的状态;其次从目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现状中总结出总体的创新特征;以此为基础,将目前有代表性的节目做个案研究,分析其创新路径,以给予同类型节目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董其明 《视听》2018,(6):47-48
2014年开创了我国自制节目和视频网站获利的新纪元。不同的互联网视频网站纷纷借此机会推出自制的视频节目,新媒体视频节目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势。而在众多的自制视频节目中,《奇葩说》的发展势如破竹,一经开播便摘取了综艺节目收视率第一的桂冠。本文就《奇葩说》的成功之道展开探析,旨在为其它网络综艺节目的录制和策划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孙强 《东南传播》2020,(12):14-17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当前的现实命题。文化类节目《故事的中国》以重新演绎经典作品的方式,来传播其背后所蕴藏的精神内核。从其叙事手法来看,《故事的中国》通过人物访谈、演绎经典、叙事策略、仪式建构的方式,来传播价值要义。从价值认同的塑造方式来说,它通过自我身份的确立、归属感的建立、互动参与来共享意义。媒介环境的更迭,文化类节目的创新需要从适当的话语调适、立体式的传播方式、挖掘民间话语故事三个方面,来构建价值认同塑造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自身特性与文化意义,使其成为当前社会的文化记忆。作为公共媒介产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则是建构文化记忆的重要主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再媒介化呈现、提炼“记忆封面”以及在展演技巧上进行情感动员与现世联结的方式,推动了《孙子兵法》文化记忆的形成,这为理解我国优秀军事典籍,向当代文化记忆的转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7.
曹立新 《视听》2024,(3):101-104
在全球化不断加深,外来文化不断侵袭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断层渐显,我国急需创作出优秀的文化类节目来改善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重塑文化记忆。《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优秀代表,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构建出一个从传统到现代、从典籍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广泛的情动场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忆有着重要作用。《典籍里的中国》中个体记忆的呈现、仪式化表达以及场景内涵,为我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韩卫娟 《视听》2021,(5):26-27
故事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人们通过不同的故事讲述方式来传播文化、引导价值观念.《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该节目让影视经典照耀现实,运用全新方式演绎经典故事、传递节目情怀和价值理念.本文从内容和节目表现方法上分析该电视节目的叙事策略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2021年,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依托中国优秀文化经典的核心要义,通过沉浸式的场景传播迅速出圈,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带来了新气象.文章以该节目为例,以场景传播的视角解读其现象级传播背后的理论逻辑,以期为促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传播和丰富中国优...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央视推出了一档兼备艺术观赏性与文学思想性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获得了良好的收视成绩与社会赞誉。节目精选并改编了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影视、文学作品,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带观众重温历史记忆、感受民族精神,完成了一次"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叙事实践。本文从节目定位、题材选择、叙事主题、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分析《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叙事策略,以期为电视文化类节目"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文化类综艺在经典故事解构、叙事方式创新、极致舞美呈现等多要素上进行创新,巧妙讲述中国故事,艺术性彰显中国文化独特魅力。本文以湖北卫视《高山流水觅知音》为例,分析文化类综艺如何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2.
13.
文博类综艺节目在普及知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宝藏》《我们的宝藏》等文博类综艺的涌现和火热,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形态在不断改变,社会功能更加多元。本文以河北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我们的宝藏》为例,通过分析节目的社会功能,以期为文博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文化电视节目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构建的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模态话语,经过具身传播实践,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跨媒介的多模态具身传播实践包含生产具身传播内容、创设具身传播场域、推动具身接受实践,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从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5.
王前慧 《视听》2022,(5):49-5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新的媒介环境下需要新的载体、策略和创新表达,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与认同.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成为传播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传播阵地.《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典籍,通过"典籍+戏剧+时空"的表达方式,构建出脉络清晰、叙事宏大的"典籍"背后的故事与文明,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供...  相似文献   

16.
刘群 《视听》2021,(3):28-29
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综艺节目为了获得流量,会通过制造冲突来引起热议.本文以腾讯视频自制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2》为例,从节目场景环节设置、实习生人物形象展现、话题理念碰撞等方面分析职场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冲突元素建构.  相似文献   

17.
央视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成功掀起了一股“典籍热”,论文从古籍阅读推广的角度出发,从平台、内容、宣传等角度探究融媒体环境下《典籍里的中国》如何成功实现古籍的大众传播。实践表明,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和新技术,以当代视角解构古籍,降低古籍阅读门槛,设置记忆点,有助于引发大众共鸣,促进相关内容的广泛传播,有效实现大众层面的古籍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8.
吴一阁  王勇 《今传媒》2024,(1):44-48
当下,许多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获取更高收视率,倾向于制作娱乐综艺节目,导致泛娱乐化在电视文化生态中成为较普遍的现象。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不仅让观众在心灵和身体得到释放的同时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引发观众进行思考,更调动了观众阅读的主动性。中央电视台于2017年开创的首档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收视率的节节攀升也表明它既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总而言之,在当下综艺节目日益增多的市场环境下,综艺节目制作方只有不断了解受众的内心需求,才能使节目脱颖而出,这也是当代传媒人需要认真思考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为例,对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概述,并对其热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其他综艺节目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杜俊容 《新闻前哨》2022,(12):37-38
随着媒介环境的演变,媒体迎来了深刻变革期,对于传统主持人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主持人身为社会公众人物,在其所属群体中担当着重要职责,其角色结构受多重因素影响。传统的单一角色式主持人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传播活动的发展需求和受众的多元审美期待,作为传播活动的专业工作者,他们亟需求新求变突破困境。文章研究发现,撒贝宁在文化类综艺《典籍里的中国》中大胆突破传统形式,从单一角色的传统主持人转变为多重角色式主持人,在主持传播活动中融入表演元素,与受众进行情感链接,灵活地推动节目进程,回归到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20.
乔延  王金礼 《新闻前哨》2022,(23):24-26
近年来,本土文化类电视纪录片逐步进入人们视野。它们不仅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载体,还是对内建构集体身份认同、对外展示民族形象气质的有效手段。《美术里的中国》作为优秀的本土文化电视纪录片节目,聚焦中国近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其节目策划以作品为中心、以故事为主线、以情感为纽带;声像布置则以作品和人物的互文、实景和动画的融合、音效和解说的配合为主,让观众获得极具文化沉浸感的视听体验,有效促进作品背后文化内涵、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