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媒介下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媒介的涌现是人类传播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本文旨在对新媒介下的话语权转移、新媒体社区形成以及传媒生态等问题进行了传播学的深度思考,对新媒介的发展趋势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何威 《国际新闻界》2007,(1):30-33,62
本文选取在新媒介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国际学术期刊《新媒介与社会,》通过对该刊过去一年时间内6期刊物中刊载的37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的分析,力求对我国学者了解国际新媒介研究近况、提高我国新媒介研究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王昀 《编辑之友》2018,(2):60-66
伴随人工智能的发展,社会认知的媒介图景已不同以往.传播学因而需要考量既有新媒介研究经验的适用性,建立相应理论对话空间.时下传播学科关于人工智能之关切既受到计算机科学及其相关学科脉络的深刻影响,也出现不同层次研究案例注意到智媒时代内容生产与受众关系的生态变化,整体来看,已经涵盖基于机器自动化的媒介生产取向、基于算法模型的计算科学取向、基于信息处理的认知传播取向以及基于用户中心的人机交互取向等代表性论述.将人工智能置于传播媒介分析的互动框架,研究者有必要继续审视其如何助益多元化内容生产格局,提升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情景反应能力的精确性,同时,持续关注由此衍生而采的媒介素养与传播规范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际视野下新媒介研究的沿革与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介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今,已经历了40年左右的发展,成为当前传播学中最热的研究领域。尽管被认为存在诸多的盲点和问题,相比传统传播范畴的研究还尚显稚嫩,[1]但新媒介研究热潮所产生的强大影响已经有目共睹。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媒介研究逐渐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尤其自21世纪以来,新媒介研究在国内迅速蔓延,成为各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继2009年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的成立后,2010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的发布,成为中国新媒介研究的又一标志性事件。研究热潮背后,我们有必要静思,新媒介研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其学术身份和地位究竟是怎样的?新媒介研究的未来如何发展?本文在今天的大环境下对新媒介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从新媒介的概念、新媒介研究的发展进路和国内外新媒介研究的关注热点三个方面展开,以期为此一领域的学术定位和未来发展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5.
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拉斯韦尔划分的传播学研究五大领域来观照2005年的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方面,在传播学的传统框架下我们可能会更容易地看出2005年广播电视研究的全貌;另一方面,也方便我们从各个研究领域不同的力量分配和言说质量上一窥当下中国广电理论界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6.
7.
8.
本文选取在新媒介研究领域颇具代表性的《新媒介与社会》以及国际传播学会(ICA)主办的《计算机传播期刊》等7份国际SSCI期刊,通过对以上期刊关于新媒介研究的论文进行内容分析,考察了21世纪国外新媒介研究的特点及动向。研究发现,研究方法上仍以定量、定性研究为主,但混合研究方法明显增多;研究主题上虽效果研究和内容研究占主导,但不同内容的研究主题分布日趋平均;效果研究多采用历史批判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展传播学的 基本情况 作为传播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发展传播学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①为标志。这一学科在六七十年代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982年获“国际传播协会”承认,发展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成为该协会的8个研究专题小组之一。 发展传播学可以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②“广义地讲,发展传播学就是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镜式、灯式、神话式等三种传播研究方式,认为我国传播学研究存在三种态势,建议我国的传播学研究走“学术趣味”+“现实关怀”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出现以来对于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进行了梳理。量化研究方法与质化研究方法一样,是新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并且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青睐。厘清我国量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对于后来研究者具有很高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发展做了分化、整合与研究方法三方面的概述.文章认为,传播学在中国主要由新闻学人士加以研究有一定的偶然性.要求传播学"本土化",本质上建立在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的思想认识基础上,但其实传播学中的不少理论(例如"议程设置论"、"公共领域"等)一到中国就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一些关于新闻学的研究话题,现在已经被"整合"为传播学的话题,最为典型的是传播真实问题.在方法论上,除了证实研究的量化分析与质化分析的结合外,更为长远的整合,应该是人文-历史-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论"思维方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本土化"呼声已渐渐退去,而西化风气越来越盛,中国传播研究陷入了困境。本文梳理了我国传播本土化思潮的起因、发展和演化过程,分析了"本土化"的涵义,评估了它的价值、不足和现实意义,并综合20年来对中国传播学的各种批判和建议,强调了本土意识和本土问题研究是中国传播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原来的教学模式存在某些弊端,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建构性学习是传播学研究方法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路径之一。"建构式"教学要求教师创造与实践相结合的"自由讨论"式课堂,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并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张自力 《现代传播》2003,38(1):50-52
本文在对健康传播学研究进行初步划分的基础上 ,将中国大陆的健康传播学研究现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建立和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回顾 ,试图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关键的问题 :中国大陆是否存在完整的“健康传播学”研究体系 ?通过比较分析 ,笔者认为广义的健康传播学包括“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两个范畴。作为传播学中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 ,健康传播学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完整地建立起来 ,亟需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传播新媒介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艺涵 《新闻传播》2009,(12):106-10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不断出现,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使传播学领域的传播实践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且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传播媒介了.学者们已经开始从全新的视角、以全新的理念去研究传播理论,促使新的研究方法的萌生。但新媒介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时候.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弊端.  相似文献   

17.
在明确了“必须重视解释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之后 ,有必要对“解释学方法”作具体的说明与介绍。解释学方法是一种与实证方法、批判方法鼎足而立的传播学研究中 ,乃至一般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对这种“鼎足而立”的态势的形成过程 ,我们在前一篇论文 (《必须重视解释学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中是这样加以说明的 :实证方法即行为科学方法 ,是社会科学学科作为“科学学科”所采用的主流方法 ;不进行实证研究的传统人文学科是不能跻身于社会“科学”之林的。但是 ,如果社会科学学科单纯运用实证方法 ,就克服不了诸…  相似文献   

18.
新媒介环境下的当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媒介环境下的当代文学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杨海洋 《新闻世界》2013,(10):284-286
本文试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找出学者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研究规律与不足,从而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做一次综述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20.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传播学自 2 0世纪 80年代在我国兴起以来 ,其研究经历着译介与“本土化”的洗礼 ,如何对待这门年轻的学科研究 ?作者就译介形式、研究角度、及“外来学科”与“本土化”等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