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薇 《东南传播》2013,(7):120-122
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如其来和不可预知,极易引发公众的信息饥渴,因此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往往成为媒体纷争的战场,一方面可以先声夺人,迅速扩大媒体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检验并展示媒体的综合实力。然而,在资讯渠道五花八门、传播网络四通八达的新媒体时代,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崛起,个人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社交网络、手机等自媒体,迅速进行信息传递。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开始,新媒体传播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就逐步产生着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原先曾经拥有直播利器的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也呈现优势不复存在的尴尬局面。以"5.20"福州五一路楼房倒塌的报道为例,通过对不同传播渠道、传播效果的分析,思考在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如何更好地进行突发事件报道。  相似文献   

2.
韩怀军  黄璜 《视听界》2013,(2):74-75
一、国内重大突发事件跨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西方媒体的偏见 在中国重大突发事件的跨文化传播中,国外媒体是重要的传播者。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主要通讯社以及英国的BBC、美国的CNN等知名广播电视机构,以其雄厚的传播实力,在全球拥有便捷、完善的信息传播网络。“有研究专家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目前国际新闻尤其是国际突发事件报道的首发和后续报道,大约90%来自于西方媒体。”面对我国的重大突发事件,西方媒体总是快速反应,抢夺报道的首发权,并加强后续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成为国外受众了解我国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3.
新闻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往往根据突发事件内在的戏剧因素,比如情节跌宕、有始有终、错综复杂、人物形象鲜明等,运用戏剧化方式,将其处理成简单的新闻故事,再进行报道。在报道过程中,新闻内容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就叫做信息倾向性。可见,信息倾向性是新闻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的重要特征,它在报道突发事件、加强舆论监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拟以国内媒体对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报道为例,对舆论监督的信息倾向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段宽 《今传媒》2012,(7):54-55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电视媒体有着较高的媒介公信力,其视听兼备的传播方式也使其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沿袭传统谨慎的报道方式,缺乏对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关注,而受众心理与媒介的交互影响正是影响突发事件报道质量的重要方面。若在突发事件中电视新闻报道忽视了对受众心理的探求,没有对节目进行科学的策划,不但会影响传播效果和媒介形象而且会加剧社会危机的剧烈程度。电视新闻媒体只有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受众产生的心理类型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归纳才能有效引导舆论,化解危机,提升自身的媒介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电视在突发事件报道方式上发生了巨大改变,对有关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报道越来越透明。笔者对电视媒体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电视媒体应如何发挥优势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我们党对新闻规律进一步认识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媒体作用进一步认识的体现。应该看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我们电视媒体作出的及时、准确、翔实、持续性报道,已经成为国家应急救灾体系的一部分。它既是全国人民获取信息、了解灾情的主要渠道,也为中央领导科学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参考,还及时制止了各种谣言,稳定了群众情绪,并凝聚了人心,引导了舆论.动员了整个国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应急报道机制建设,对今后搞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地球村频发的爆炸性信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新闻大战。此间,电视媒体和电视人锐意应变创新,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传播优势,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抢占制高点,确立了电视在媒体群中的优势地位。由电视媒体的表现和发展势头笔者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电视媒体的优势地位仍将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8.
以推动广播媒体转型升级为目标,分析突发事件报道中广播媒体的作用,介绍突发事件,从信息传播效率、时间地点限制、互动性三个方面总结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意义,并且提出广播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强调突发事件报道作用、发挥广播媒体导向作用、拓宽新闻信息途径四点建议,能够充分体现出广播媒体的独特作用,以期能够提高广播媒体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时代,面对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态势,电视媒体和电视人锐意应变创新,充分发挥独特的电视传播优势,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报道理念,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当中,确立电视在媒体与群中的优势地位。笔者在本文中主要针对电视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体现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应对举措,进行了一番阐述和剖析,为实践创作提供了一个参考角度。  相似文献   

10.
刘秀萍 《新闻世界》2008,(11):89-90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信息传播平民化浪潮。作为非大众媒体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它与大众媒体的不同,提供了另一个看地震信息传播的角度,也将给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信息交流     
在"‘台州广电杯’重大突发事件与媒体的应对策略征文"栏目里,选登了傅言、郎劲松、潘飞同志撰写的文章。文章分别从以人为本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价值、重大灾难事件传播中的应急机制与报道模式等角度,阐释了重大灾难性新闻报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应急机制和报道模式对重大突发事件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作为电视媒体报道的重要手段之一,往往能够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并赢得好评,但现今我国的新闻现场直播报道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如何进一步开发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新思路,更好彰显直播魅力,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成为电视媒体从业者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媒体作为影响大众的舆论工具,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面对重大突发事件,媒体要在依托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准确、及时、客观、全面地进行报道。笔者着重论述创新电视报道形式,以立体报道为主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信息公开制度的颁布,以及电视媒体采编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得以在媒体上呈现。具备声色画等各种优势的电视媒体在满足受众知情权的同时,电视记者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以我国电视媒体上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报道为例,探讨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媒体怎样应对突发事件越来越备受关注,媒体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重要。电视媒体作为主流传统媒体,发挥传播作用和影响力应对好突发事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搞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主流媒体树立权威、提升公信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过去"抢新闻"的理念,由争抢核心信息源转化为争抢信息传播渠道.最大程度地运用多种渠道,实现全媒体传播,吸引最大限度的关注度,已经比第一时间报道更能掌握舆论话语权.主流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比以往更加重视传播渠道和技术手段.以央视新闻中心报道芦山7.0级地震为例,电视屏幕、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同步呈现,卫星传输、网络传输、3G传输技术同时运用.  相似文献   

17.
朱琳 《中国广播》2012,(3):68-69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主流媒体必须坚守的宣传阵地。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种种冲击,主流媒体应当直面挑战、加速升级,以适应新生产力发展对信息传播提出的要求。本文主要论述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时的几点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互联网借助其技术方面的优势,参与突发事件的报道、关注民间声音,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并引发了新闻领域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9.
<正>电视作为主流媒体之一有着广大的受众群体,在发挥信息传递,营造舆论氛围,助推政策落实,反映民情民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无论是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还是推进民生发展,无论是展示社会建设还是关注重点问题中,电视都以其传播迅速、声形并茂、外延广阔、剖析深入、入情入理等优势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信息载体。笔者从电视媒体在重大舆论宣传活动中的功能定位方面进行浅析。一、坚定政治立场是电视媒体的主流作用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坚定的政治立场和  相似文献   

20.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引发新旧媒体传播力大比拼。在这起突发事件中,微博既淋漓尽致地发挥了信息传播快速、海量、交互的积极作用,再次凸显其作为媒体新贵的巨大影响力,又因谣言肆意纷飞、信息鱼龙混杂的痼疾使舆论环境复杂化。而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经过多次突发事件报道的历练后,传播及时,内容客观,为妥善处置事故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也说明,面对复杂舆情,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权威和深度报道的优势,从大众微博信息中筛选、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更理性、专业、客观地传播信息、追问事实,深入研究、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不断提升权威性、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