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2.
虞澍 《东南传播》2022,(9):137-140
2018年以来,情感观察类她综艺在国内大行其道,其涉及多种话题,包括恋爱、婚姻、亲子等。但随着该综艺类型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半熟恋人》《再见爱人》等聚焦于“大龄系”情感观察类她综艺以其细分化独特优势收获无数关注。内容建构、叙事与解码建构、资本建构三方面是该类综艺中大龄女性形象的塑造的基本建构路径,其呈现出外在标准化、内在分裂化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依然符合传统性别观念下女性形象的塑造,是男性“凝视”下的产物,是以资本为背后推手的标签化的女性规范式形象。  相似文献   

3.
研究背景 《中国青年报》是一份以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2015年,《中国青年报》改版,在中央媒体里率先创办了专门以报道民族地区、民族工作为内容的《民族》新闻版,每周一期.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学者针对少数民族青年形象进行研究,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少数民族形象建构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主流媒体《中国青年报》《民族》版出发,研究少数民族青年形象建构,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
"三八妇女节"自1924年传入中国,自此我国开展与"三八妇女节"相关的庆祝活动。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1978-2018年相关报道为例,对其进行视觉修辞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后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女性身份呈现多元化,媒体是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建构女性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李欢 《新闻世界》2013,(3):45-46
新闻媒体在公正、均衡、持续地反映和表现女性形象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无论是报道数量、角度、内容,与女性在社会生产中实际发挥的作用都是不相称的。本文主要探讨新闻媒体建构的几种女性形象,分析它对女性的影响及其深层原因,试图对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出可能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范钊  李妍 《新闻世界》2012,(5):163-164
《感动中国》作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本文通过对历年获奖人物的社会角色解析,分析当今社会报道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7.
牛媛媛 《新闻世界》2010,(8):177-178
本文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形象呈现、报道内容四个方面探讨《中国青年报》的相关白领报道,分析影响白领媒体形象的因素,提出媒体如何平衡白领报道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中国妇女》杂志为研究对象,对1949~2008年样本期刊中的封面人物图片进行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建构的封面女性形象由雄性气质向女性气质过渡并最终形成多元气质;2.《中国妇女》杂志60年来封面女性形象从生产偶像向消费偶像转变,即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转变为消费主义者形象。  相似文献   

9.
赵宇 《东南传播》2018,(5):58-61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1997年至2017年关于同性恋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及文本分析,考察其在上述时间段里建构的同性恋媒介形象.主要发现有:总体报道数量较少;报道时间上持续关注同性恋群体;报道侧重于传播观点、告知信息;总体以中立的报道倾向为主;主要采用单一的外视角叙述,多采用高危人群、身份认同以及污名化的报道策略;同性恋者在报道中总体呈现被艾滋病裹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两年间,以俄罗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263篇文章的主题、报道倾向、篇幅和报道形式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中国青年报》塑造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俄罗斯年"(2006年)与非"俄罗斯年"(2005年)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施施 《东南传播》2021,(3):133-137
2020年夏天,真人秀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引爆全民狂欢,其对"30+"女性的关注填补了中年女性在媒介形象建构中的空白,所呈现的多元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刻板成见.然而,在深入剖析节目对"姐姐"这一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及节目背后各方权力关系的博弈后发现,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父权社会中,该节目遵循着一般明星真人秀制作的话语秩序,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仍建立在男性审美的话语体系内.实际上,节目乘着女性主义的东风,复刻时兴的女团选秀模式,其光鲜的女性主义外套下是资本建造的文化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女性与传播研究的背景,本文对1990年始《中国妇女报》和《重庆晚报》中的女性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新闻报道中女性形象的变迁。同时,横向比较两份报纸,分析国内党报与都市报在构建女性形象上的异同,使女性形象研究更加立体。总体来看,《中国妇女报》构建了一批自立自强,并具有较高学历的职业女性形象,并且关注每个时期女性群体出现的问题及取得的最新进步。《重庆晚报》对女性的评价态度越来越客观,但依然没有摆脱少许偏见。通过横向对比发现,社会普通大众对于女性形象的认识与国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解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关于大学生群体的负面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媒体形象正在发生嬗变。笔者对《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1997年与2007年有关的大学生新闻报道加以统计分析,试图找出这十年内媒体建构的大学生形象的变化,希望提醒媒体及公众,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特定形象认知时能更为谨慎。  相似文献   

14.
刘婷 《新闻世界》2011,(4):130-131
新闻既是一种叙事,也是一种媒体再现,还是一种对原有事件、言辞和行为的选择性描述,是一种被构建出来的现实。军人,担负着维护和平、保卫祖国安全的神圣职责,对于军人的媒介形象我们必须要维护。本文选择了《中国青年报》中对军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法和抽样调查法来回顾和评析媒体对军人的报道及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中的李云迪和朗朗为例,简要分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媒介形象建构及国际传播影响力与国家形象传播策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妍茹 《视听》2022,(2):151-153
本文以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媒介形象建构为例,从框架理论视角分析共青团中央及《中国青年报》在新媒体平台中发布的108篇相关报道,总结了共青团中央在传播科学家形象时的媒介框架,归纳出其展现的袁隆平的六个形象特质,包括为国为民的原型英雄、传播希望的教育家、备受尊敬的科研人员、艰苦奋斗的敬业者、甘于奉献的人生榜样、可爱幽默的袁爷...  相似文献   

17.
李玫 《新闻世界》2011,(7):204-205
时尚杂志作为当代女性的精神伴侣和"闺中密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优雅》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时尚杂志中女性的媒介形象建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时尚杂志依旧无法摆脱父权制下的窠臼,大众媒介在帮助女性认识自身独立价值、强化个体意识的道路上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真人秀是一种虚构性与真实性相结合的电视节目形态,它在社会文化价值建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运用质化研究的方法,通过对观察类真人秀节目《我家那闺女》文本的多重视点转换和戏剧性冲突进行批判式解读,揭示节目中女性人物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结构中对女性自我价值、人生定位以及家庭观念的认知与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媒介在文本生产中总是在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求得平衡,专业主义理念是保证报道客观性的圭臬.但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对负面消息的偏爱又使它们更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文章以《纽约时报》为例分析媒介文化的这种矛盾性对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影响,发现媒介以复杂的态度呈现中国女性,一方面以客观的手法避免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着对异族女性的偏见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而使人物呈现负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当前各类女性期刊蓬勃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既彰显个性特点又引导舆论,宣扬主流价值观,从而建构起积极的女性形象是制胜的关键。《中国妇女》关注女性的命运,成功塑造了积极向上、有主体意识、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对女性积极形象的塑造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