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学生在初步掌握代数方法研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后,进一步要求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也是整个教材中唯一一次对点与直线位置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这一节的内容也为后面学习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作准备。2.教学目标:(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及公式的应用;(2)领悟蕴涵于公式推导中的数学思想及简化运算的基本策略,并在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探究的精神,从而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  相似文献   

2.
从各种不同角度来探讨同一个问题是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体现 ,也是培养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提高数学素质的必要和有效途径之一。在这里 ,我们从五种角度八个方面探讨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一重要的数学工具。1 点到直线的距离定义根据距离的含义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种角度给点  相似文献   

3.
定理设P(x_0,y_0)为非退化曲线f(x,y)=ax~2 2bxy cy~2 2dx 2ey f=0所在平面上一点.若过P向曲线f(x,y)=0所引切线存在,则切线方程为: [(ax_0 by_0 c)(x-x_0) (bx_0, cy_0 e)(y-y_0)]~2 =[a(x-x_0)~2 2b(x-x_0) c(y-y_0)~2] ·f(x_0,y_0)。 (1) 证设由P引f(x,y)=0的切线,切点为  相似文献   

4.
立体几何中空间角和距离的计算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二者往往可以归结为求空间点到平面的距离.例如,直线l上一点P到平面a的距离为d1,到斜足O距离为n1,则直线l与平面a所成的角为arcsind1/n1;锐二面角a-l-β的半平面a内一点Q到平面β的距离为d2,到棱l的距离为n2,则二面角a  相似文献   

5.
对于直线与椭圆相切的问题,特别讲究方法,方法不当,可能导致计算量增大,方法得当,则可简捷求解.本文介绍五种方法.1.判别式Δ=0直线方程与椭圆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有唯一解是直线与椭圆相切的充要条件,所以用Δ=  相似文献   

6.
关于圆锥曲线的作法,已有众多的文章论述,本文试再向广大读者介绍一种不置椭圆于平面直角坐标中,不依赖于椭圆的对称中心与对称轴,过椭圆外一点作椭圆切线的初等作法。作图:过已知椭圆外一点P作椭圆的切线。作法:过P点作两条射线PAB、PA′B′分别交椭圆于A、B、A′、B′,分别在弦AB、A′B′上作出点T、T′,使PA:PB=AT:TB,PA′:PB′=A′T′:T′B′(*)。过点T、T′作弦QR交椭圆于Q,R,连结PQ,PR,那么PQ、PR就是所求作的切线。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后 ,总觉得课本上对这一公式的证明比较繁琐 .其实 ,这一公式还有多种证法 .设P(x0 ,y0) ,L :方程Ax +By+C =0(A ,B不同时为零 )当A =0或B =0时公式显然成立 ,因此 ,这里只证明A ≠ 0 ,B≠ 0时的情况 .已知 :P(x0 ,y0 ) ,L :Ax+By +C =0(A ≠ 0 ,B ≠ 0 ) ,求证 :P到L的距离d =|Ax0 +By0 +C|A2 +B2 .证法一 :过P点作L的垂线交L于Q(x1 ,y1 ) ,则kPQ =BA∴ x1 -x0y1 -y0=AB ①∵Ax1 +By1 +C =0 ,∴将其变形为A(x1 -x0 ) +B(y1 -y0 )=-(Ax0 +By0 +C) ②联立①②得 :x1 -x0 =-A(Ax0 +By0 +C)A2 +…  相似文献   

8.
高中代数教材甲种本二册习题六有这样一道题:如果a、b为不全为0的实数,则有x~2 y~2≥(ax by)~2/a~2 b~2 (这是柯西—施瓦尔兹不等式的特例) 证明从略.我们用它来推导点到直线之距离公式。  相似文献   

9.
在教材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是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这实质上是指直线外一点与此直线上各点所成的各线段中最短的线段长。据此定义可推导出此距离公式如下: 设已知点P的坐标为(x_0,y_0);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  相似文献   

10.
11.
<正>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中常用的公式,它的每一种推导方法常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深化和理解.现介绍一种用向量来推导的简便易行方法. 已知点P的坐标为(x0,y0),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  相似文献   

12.
现行中学《平面解析几何》课本,在“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中,编者先根据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将点到直线的距离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但却没有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求解.课本认为,该“方法虽然思路自然,但是运算很繁”,于是介绍了另一种求法.这种方法确实避开了繁琐的运算,然而却产生了新的矛盾,即过P点作PM∥Oy轴这条辅助线,使学生感到盲然,反倒使其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和关键.那么能不能想办法既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求解,又避开繁琐的运算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刚做过习题二的第16题:过点P(x…  相似文献   

13.
一般的空间解析几何教材都是通过引进平面的法式方程推出点M_0(x_0,y_0,z_0)到平面π=Ax+By+Cz+D=0的距离公式d=|Ax_0+By,+Cz_0+D|/(A~2+B~2+C~2)~(1/2)的,本文介绍其它几种推导方法。一、运用求极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解析几何课本(甲种本)49页中,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分α<90°和α>90°两种情况,分别得α_1=α和α_1=π-α。讨论相当烦琐。但,如果采用下面的推导方法,将简便得多。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斜边上的高为d。大家熟知有c~2=a~2 b~2。利用面积相等有:a~2b~2=d~2(a~2 b~2),这样就得另一有趣的简单关系:1/d~2=1/a~2 1/b~2。下面就利用这个关系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已知点P(x_0,y_0)和直线l:Ax By C=0, (1)当A≠0,B≠0,且P不在l上时: 这时l不平行于坐标轴。过P分别作平行于y轴,x轴的直线分别与l交于M(x_1,y_1)和N(x_2,y_2)。在所设条件下,PMN  相似文献   

15.
文[1]刊登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两种证法,读后受益匪浅,但考虑到课本上原思路自然,只是运算稍复杂,学生问我能不能在坚持原思路的基础上,避开繁琐的运算呢?笔者在教学中和学生一道通过讨论之后,得出简捷求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刘朋 《高中数理化》2011,(21):19-20
以圆x2+y2=r2上一点P(x0,y0)为切点的切线公式可以通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得到:xx0+yy0=r2,也可通过两边求导,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斜率推导得到切线公式,  相似文献   

18.
圆内经常用到有关切线长的计算问题,每次做题时,无论选择题、填空题,还是解答题,学生们都是在反复证明切线长公式.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不要总是重复一些基本工作,而是通过学生的探索努力去找寻一类公式,在不增加定理、公式个数的前提下,既培养了探索精神,又展示了数学的美,还节省了做选择题、填空题的时间,符合数学中的“缩略式”思维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平面解析几何》课本中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文〔1〕介绍了优于课本推导的一种简洁推导法,读后受益匪浅.受此启发,笔者又找到了优于课本推导的一种推导新法,并且还顺便得到了点P(x0,y0)关于直线l:Ax By C=0的对称点的坐标公式,现简介如下,供大家参考.设M(x,y)为直线l:Ax By C=0上的任意一点,由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易知,点P(x0,y0)到直线l的距离d=|PM|min,从而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d就转化为求目标函数:|PM|=(x-x0)2 (y-y0)2(1)在约束…  相似文献   

20.
教材(试验本)(必修)第二册(上)关于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证明是在引入直线的法向量的基础上,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进行的。本文利用向量数量积的运算给出另外两种证法,供参考。证法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