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在中东不断重复的冲突画面:3月3日,1名巴勒斯坦人袭击以色列军方检查站,7名以色列军人死亡。在当天24小时内,有21名以色列人遇袭身亡。以色列立即派飞机坦克攻击巴勒斯坦难民营,造成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外界人们对这种冲突都麻木了,以色列人又是怎么看他们的日子?  相似文献   

2.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35):12-12
“我们正在一场战争之中,每条街道、每辆公共汽车、每间商店都已变成前线。” 一名以色列准新娘在婚礼的前几天因巴方的自杀性爆炸袭击而丧身,他的亲人在其葬礼上如是说。  相似文献   

3.
第一现场     
12月1日,在肯尼亚港口城市蒙巴萨旅馆爆炸案中遇难的以色列人的遗体被运回以色列。11月28日,一家以色列人开的旅馆被自杀性炸弹化为火海,16人命归黄泉,80余人身受创伤,而几乎在同时,两枚导弹与一架以色列客机在蒙巴萨上空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4.
目击     
红场爆炸 12月9日,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红场附近发生一起自杀性汽车爆炸事件,造成6人死亡,10多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严重。受伤者多数为莫斯科大学的学生,其中包括一名23岁的中国学生。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是记者的政策水平、业务水平、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记得一位以色列同行在闲聊中对我讲起一件事:一天早晨,耶路撒冷一公共汽车又发生了自杀性爆炸,两名记者同时赶到了爆炸现场。其中一名记者很快写成了一篇生动、现场感极强的新闻特写,另一名记者却伸开双手,耸耸肩膀说:我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这件事说明的,恰恰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有了新闻敏感,就能透过纷纭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最本质的内容,就能发现不同事件所包涵的新闻价值,就有了对新闻事件的观察、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击     
《中国新闻周刊》2013,(13):22-25
巴勒斯坦多地爆发冲突4月4日,约旦河西岸希伯伦,巴勒斯坦示威者与以色列军队发生激烈冲突。一名被关押在以色列监狱的巴勒斯坦人因癌症去世,巴勒斯坦多地抗议以色列当局未能给予病人足够的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7.
土耳其爆炸     
11月15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两座犹太教堂遭到自杀性汽车炸弹袭击。据该市的医疗部门说,目前爆炸至少造成了23人死亡以及257人受伤。  相似文献   

8.
透视黎以冲突中的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月12日到8月14日,黎以冲突持续一个多月,这是以色列自1982年入侵黎巴嫩,2000年5月从其南部撤离以来,黎以发生的最严重军事冲突。此次冲突,媒体上不断出现美国媒体报道失实的消息。号称客观公正的西方媒体是如何报道这个战争的?以色列又有何表现?一、冲突时间被媒体剥离了背景关于黎以冲突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首先应该探讨的是冲突的时间起点,这与责任归属密切相关。冲突开始于7月12日吗?这是困扰媒体的问题,也是有些媒体有意或无意忽视的问题。CBS 记者西蒙·鲍勃说,6月25日,哈玛斯逮捕了一名以色列士兵并要求交换在以色列监狱中的巴人,而以色列杀死超过140个巴勒斯坦人,邪才是冲突故事的开始。成立于1986年的美国全国性媒体监督组织"公正与准确报告"的媒介分析家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世界,存在着一系列死结式国际冲突,无论什么人,用什么方法,目前都找不到一种圆满的结局,让人一筹莫展。巴勒斯坦人与以色列人之间的冲突,就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33):12-12
“感觉像一场噩梦,而我们仍然希望醒过来,如果它只是一场噩梦的话。”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他对联合国驻伊总部爆炸的感受。 “我认为从来就不曾停火。” 在经历了一次导致20人死亡的公车自杀性爆炸事件后,以色列外交部发言人如是说。  相似文献   

11.
目击     
《中国新闻周刊》2011,(25):18-19
葬礼6月28日,几名犹太青年在一名拉比的葬礼上凭窗眺望。当天,在以色列伯尼布莱克,数千名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出席了拉比列夫柯韦兹(Michel YehudaLefkowitz)的葬礼,列夫柯韦兹享年97岁。技比(Rabbi)是对犹太教长老的尊称,是智者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远林 《中国新闻周刊》2006,(31):16-16,18
格林尼治时间8月14日早晨5时(北京时间下午l点),黎以停火时间到来。持续近5个星期的战火暂时停息。 在这场冲突中,有近1150名黎巴嫩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平民。以色列方面也有155人丧生。  相似文献   

13.
在巴勒斯坦,自杀性爆炸已演变为大规模群众运动,部分人群中甚至已产生“死亡文化”和“死亡崇拜”  相似文献   

14.
5月13日,北京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件:一名外地男子在北京西站持刀劫持一名售货员,并持自制爆炸装置扬言要随时引爆。我在现场目击并拍摄了全过程。 当天上午8时,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北京西站发生一起劫持人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终于同意派出特使前往中东,但巴以双方却用不断升级的冲突来迎接这位美国特使。 3月9日清晨,以色列出动直升机摧毁了阿拉法特在加沙城的办公大楼;当晚,一名哈马斯成员在耶路撒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之间的战争以一份姗姗来迟的联合国停火协议暂时划上句号,但双方仍未彻底鸣金收兵.一个月前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发动的"夏雨"大规模军事行动也依然在进行时中.作为常驻巴勒斯坦地区的记者,近年遭遇的冲突不断,也因此积累了一些战地记者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冲突一向是媒体青睐的新闻,即所谓“冲突就是新闻”。从持续一年的巴以冲突来看,情况的确如此。为报道这场长期的流血冲突,西方调兵遣将,将自己最好的记者派到冲突的第一线,来报道这场举世瞩目的冲突。以色列的外国记者从冲突爆发前的300多人陡增到现在的1000多人。在耶路撒冷街头,到处可见扛着摄像机、挎着照相机和拿着录音机的记者在四处奔走。许多  相似文献   

18.
吴媛 《大观周刊》2011,(25):64-65
二战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因不满联合国分治决议及以色列建国而爆发了持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阿以冲突。从阿以冲突一开始美国就奉行支持和偏袒以色列的政策,也可以说,美国对以色列建立的支持是引发:阿以冲突的原因之一。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美国才开始真正为促进阿以之间的和平进行努力,卡特政府成功地促成了埃及与以色列之商实现和平,《戴维营协议》的签订为后来中东和平进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陕西档案》2002,(3):45-45
中东问题历来是个“火药桶”。这一年多来,打开电视,翻看报纸,几乎每天的新闻都离不开巴以冲突。在这场冤冤相报的冲突中,美国偏袒以色列,是连美国人也不否认的事实。早在以色列建国之初,美以关系就很不一般。1948年5月14日午夜,以色列国宣布成立。11分钟后,美国即给予承认。15日,也即以建国的第二天,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又是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以色列才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的大片土地。  相似文献   

20.
目击     
《中国新闻周刊》2012,(43):18-21
巴以冲突:老问题新情况11月14日起,以色列向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发动代号"防务之柱"的军事行动。一个星期以来,冲突已造成400多人伤亡。16日,以色列内阁批准征召7.5万预备役军人,这是自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军最大规模的征兵行动。此外哈马斯也用火箭弹对以色列南部地区予以还击。隆隆炮声使得沉寂多时的巴以冲突风云再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