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思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与限制中徘徊的传统释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者认为可持续发展既不能建立在代内与代际的跨期关系的误读之上,也不应纠缠于自然内在价值论的争论之中,而是基于层级理论协调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但这种层级理论也同样陷入与"伪协同论者悖论"类似的困境中。而对保护、尊重自然整体"善"的价值伦理基础的论证,有助于克服"层级论者悖论"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对象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释义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结合道德心理分析,从人疏离自然的历史观念出发,考察传统伦理文化内蕴人与自然同一性的精神资源.通过普遍理性主义对传统伦理文化进行价值颠覆的“现代性”道德,在彰显人的主体性及伦理价值的同时,却由于人与自然伦理价值观盲点,使现代人陷入孤独、空虚等道德心理困境.以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诉诸人的情感,借鉴生态心理学观点,使自身的理论从表层走向深层,为治疗人疏离自然的道德心理困境,提供研究思路,探寻保护自然的主体根据.  相似文献   

3.
自然价值的合理证明是解决人类为什么要遵循自然的核心问题。西方传统环境伦理学从"自然"视角建构自然价值理论,形成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两种理论路径对立。现代环境伦理学对自然价值的合理论证必须以"自然"和"人为"视域互融,不仅需要对自然进行"道德赋值",而且诉求道德意义上人类"诗意地栖居",超越二元对立认知思维范式,走出"中心主义"环境伦理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4.
张志国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1):45-49,74
卡尔松的环境美学是在与艺术审美模式的比照之中建立起来的,他把这种新的美学模式称之为自然环境模式。自然环境模式的核心要素是科学知识。在卡尔松看来,对自然的审美鉴赏是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密不可分的,并且科学知识赋予了自然环境鉴赏一种客观的根基和理智的气质,而排除了审美的相对主义和主观性的危险。自然环境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艺术为核心的审美模式,把自然环境推向审美关注视野的中心,但是这一模式却缺乏对于自然环境美学独特性的阐释并具有唯知识论的嫌疑。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在经历了世界观、历史观向伦理哲学和价值原则的创立与批判,走向了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崇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价值观。但仍然没有超越机械自然观和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哲学基础和功利主义、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因此,要解决和消除这一理论困境,就必须以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汲取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精华,把自然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结合起来,把人置于区域共同体内,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十分必要,文章立足于科学与哲学间的张力作用,认为"掌握表层科学知识"只是对科学的"形而下"的追求,"理解深层科学机制"才是对科学"形而上"的领悟和把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体现出这种智慧之道,实现从对科学的"形而下"追求到"形而上"的领悟和把握的转变,以此来突破当下的高等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形而下的追求"的局限与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7.
贝叶斯推理是以贝叶斯定理为基础的一种归纳推理形式,它可以成功避免经典统计推理中的主观因素问题和先验回避问题,并有效消解科学确证、科学接受和归纳逻辑中的诸多悖论和难题,因而在现代归纳逻辑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一种关于归纳推理研究的"贝叶斯主义纲领"。但贝叶斯推理会导致许多与直观概率判断相悖的结论,从而形成诸多的认知困境。这就对贝叶斯推理的有效性形成了挑战。借助认知科学的知识可知:认知困境的产生并不是因为贝叶斯推理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人们在进行直观判断时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判断策略。通过采用"使用自然频率来表征概率信息"和"使用无代表性内容的问题"等方式可以有效消解此类认知困境。  相似文献   

8.
反事实条件句的常严格蕴含分析和变严格蕴含分析遇到了Sobel序列和逆Sobel序列带来的理论困境:常严格蕴含分析不能解释Sobel序列的合理性,而变严格蕴含分析不能解释逆Sobel序列的不合理性。为应对该理论困境,常严格蕴含分析的拥护者采用了动态语义,变严格蕴含分析的拥护者采用了认知不负责原则。然而,文章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如何使得反事实条件句的辖域具有单向性,而是找出句子序列的深层形式。在变严格蕴含分析的框架下通过辅以Grice语用原则,文章表明句子序列中Sa和Rb的深层形式均为(A∧?B)>C,Sobel序列和逆Sobel序列均为合理的句子序列,进而消除了它们带来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缘于生态危机而产生的生态批评,从其产生时起就体现出强烈的伦理诉求——恢复自然在人的伦理世界中的应有地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了能够恢复自然的伦理之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批评从"挖掘自然魅力、直击环境灾难"的浅层样态,逐步走上"反思人的行为方式、批判现有社会制度"的深层样态。生态批评伦理诉求的逻辑演变背后是要彻底弄清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以便能有效化解生态危机,进入"自然生态、制度生态、精神生态"有机统一的绿色社会。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进展显著,特别是在脑神经的认知信息处理模式上取得许多重大成果.本文从人类语言的功能再现机制分析入手,介绍"二重通路模式"的代表性理论"DRC模式",并从"计算机理论"的角度对"深层失读"、"表层失读"和"音韵失读"等阅读认知障碍问题进行梳理,以期为我们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社会对"美学共同体"的热衷与追求,是传统伦理共同体消解之后个体自由与个体安全之两难矛盾的直接产物,与传统伦理所内含的共同体体验不同,此一后现代的"美学共同体"呈现出共契与分离、归属与孤独、稳定与流变等一系列悖论性体验模式,对此悖论性体验模式的分析表明,后现代社会的"美学共同体"诉求,最终不过是大众消费文化以审美自由为策略,谋求个体社群体验之安全感的一种在世想象。  相似文献   

12.
科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适性、单维性,科学知识的探究形式为因果说明、主客分离、客观方法;科学知识的表达形式为科学概念的操作性,科学判断的数学化,以归纳方式为主要的推理形式;科学知识旨趣体现在对自然的描述、解释与预测。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现为科学的道德价值,科学的审美价值,科学的方法价值。科学知识独特内容、形式、旨趣与价值对科学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均有重要影响。科学课程开发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自然主义科学哲学的深入人心以及研究设备和技术的进步,"神经相关物"进路成为认知语言学回应其"过度倚重内省证据"诘难以提升其"科学性"的重要途径.但井喷式的实证研究却造成了理论一致性较差并使其陷入了"实证帝国主义"的藩篱,单纯的变量控制以及实验设备的进步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问题,当前必须进行哲学审思以及范式转化的考量.文章以"隐喻神经理论"为个案论证认知语言学"神经相关物"进路面临的哲学困境并进行审思.结论 如下:(1)哲学困境包括"相关物"哲学意蕴、本体论层面的"意识难题"以及认识论层面的"解释鸿沟";(2)神经现象学成为可能出路,基本观点包括基于心智和生命强连续性的本体论、认知的具身-生成条件、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智主义的"中道认识论"以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方法的"互惠约束"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生态型美学由三大部分组成:环境美学、生态批评、景观学科。生态型美学在自然审美上,破除以人为中心,而以生态为标准,提出了"万物皆可欣赏"、"如其所是的欣赏"、"本真的直觉美"、"客观化诉求"的逻辑四步。同时其强调审美中的"理性干预"和要把自然审美原则扩张到一切美学中去,引起了美学上的理论争论。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派诗人中,何其芳的诗歌常被纳入"主情"一路.但本文通过对何其芳早期诗歌的重新解读,却发现在其诗歌表层之下隐含着极具"智性化"特征的多重主题意蕴,即爱与美的执着追求;梦与实的深层反观;生与死的终极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文化进步的合理形态是:科学知识与生态伦理的有机耦合.科学知识的单向度增长并不代表文化进步本身,而只不过是人类的"天真"从"幼稚"走向"深刻"而已,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加剧"人-自然"与"人-社会"关系的紧张;消解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否定性维度.克服科学知识异化的最好办法便是以"敬畏生命"的伦理精神作为科学知识的航船之舵,从而使科技非理性主义理性化,科学知识人性化、科学进步伦理化和科学知识的潜在威胁虚无化.只有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信念,人类才能从消极自我否定转变为积极的自我肯定,科学知识和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伦理学史上的"不对称"与"后果论"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扬弃.  相似文献   

17.
在“自由意志—决定论困境”面前,行为主义心理学遭遇了“解释者悖论”: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解释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体系,却无法解释行为主义者自身的行为。因为在他们的理论预设中,当人类的自由意志被取消之后,他们却无意识地赋予了自己意志的自由。心理学要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必须破解“解释者悖论”。一种有效的心理学理论,必须要能有效地解释包括解释者自身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科技伦理”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的初衷本是为了使科技沿着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但最终容易导致科学技术的停滞甚至被取消;其价值取向本是为了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共同的未来”,但结果却容易因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而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科技伦理”的价值诉求与其执行后果是正相反的。这就是“科技伦理”悖论。  相似文献   

19.
鉴于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巨大负面效果,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方针。但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受长期以来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却不容乐观。应用博弈学经典理论"囚徒困境"可以很好地解释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走出"困境"的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施行。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采取的是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学秩序,污染了学术环境,抑制了创造力。尽管改革呼声不绝于耳,这种制度的基本内核却岿然不动。低效和长期存续构成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悖论。这种悖论得以可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共享的认知系统、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制度非中性、外部性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