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1611年—1671年)的《通雅》是一部富于创造性的训诂学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音韵训诂学研究、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等,至今仍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然而,《通雅》的版本,一向不大为学界所措意,而有关的目录学著作著录《通雅》,其所载版本,又时见讹谬。因此,对《通雅》的版本作一探源析流的考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使用《通雅》,从而更好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将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通雅》是方以智的一部训诂专著,丰富的编纂内容和完备的编纂体例,以及突出的声训方式和全面的考证材料,都显示出了《通雅》在训诂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3.
韩国朝鲜时代学者李圭景,在《说文辨证说》一文中,引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方以智的《通雅》、周亮工的《因树屋书影》,明代陈大科的《说文异同》、赵宦光的《说文长笺》,以及清代王士祯的《汉简·跋》、方中履的《古今释疑》等,对《说文》研究的种种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辩证,同时介绍了赵宦光《说文长笺》传入韩国的情况。透过这篇文章,可以了解韩国朝鲜时代对《说文》的研究程度和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4.
试评方以智对“謰语”及联绵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方以智《通雅》对“讠连语”的研究,认为方以智在古汉语联绵词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方以智将其“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训诂原则用于联绵词研究,抓住了联绵词的本质之所在,联绵词研究自此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方氏把联绵词放在特定的词义系统中考察,进入同源联绵词研究领域,拓宽了联绵词研究的范围,有启发后学之功  相似文献   

5.
最早对《说文》引文进行多角度论述的著作始自《通雅》,且《通雅》对《说文》引文的论述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印证。《通雅》对《说文》引文的研究有四:一是辨析《说文》引文之误;二是训释《说文》引文之词义;三是指明《说文》引文之假借;四是沟通《说文》引文之异文。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的《通雅》对古韵通转多所阐说,与其古韵七部说一致;其"对转"、"旁转"之例,合于古韵实际;所列"旁对转"之例,则有不安之处。原因在于,方氏理论上认为方音乃古音之遗存,实践上便以当时方音为主去直接推求古音,以期"一变而至于道",而忽略了《切韵》系韵书在记录古今音变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因声求义,亦即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这一方法萌芽于先秦,到两汉广泛使用.一般以为,刘熙《释名》趋于泛滥,宋代右文说走向机械,而比较科学的因声求义法始于清代段、王等人.事实上,早在段、王之前的方以智,其《通雅》一书中大量使用的因声求义就已基本上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只是方以智的这一成果,就如同他在语言学其他方面的贡献一样,没有得到人们的了解而已.  相似文献   

8.
方以智的《通雅》已广泛运用“考古”、“审音”的方法研究古音。考古包括考析古书异、历代反切、声训、方言、韵脚字、金石古异体、谐声字等,审音包括审辨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元音的舌位前后高低与唇形圆展等。  相似文献   

9.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共二十三卷,是先生的读书随笔札记之一,属于具有学术性的笔记范畴。截至现在,虽然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书进行过研究,但是从训诂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的人却为数不多。有鉴于此,本文试对钱大昕的《十架斋养新录》这一具有史料性和学术性的笔记从训诂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先生所运用的训诂学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妈”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对母亲的称呼。但北方方言区多呼母为“娘”,有人认为:“妈”、“妈妈”来源于南方方言:(1)《喻世明言&;#183;穷马周遭际锤媪》:“北方的‘媪’字,即如南方的‘妈’字一般。”(2)明&;#183;方以智《通雅》:“江南又称母亲为‘阿妈’。”  相似文献   

11.
《通雅》蕴含着丰富的通变思想。方以智治学广搜博采、穷源溯委,考古决今求创新,并会通中西,鲜明地体现了他的通变精神。这种学术上的通变思想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继承,也反映出明中期后学术变化及西学传入时的时代特征。认识方氏治学精神,对把握方氏学术、学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吕览》高注中所见古汉语基本词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训诂学材料研究古汉语词汇,这是词汇学研究的一条新径,不少学者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我们考察《吕氏春秋》(简称《吕览》)高诱注训释词,认为训释词是古汉语基本词的重要表  相似文献   

13.
方以智小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训诂学。他在训诂材料的运用上,广稽金石材料、征考方言俗语、参取笔记小说;在训诂方法上,方以智最大的成就是因声求义,提出了“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原则,并以此在联绵字研究、破通假字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相似文献   

14.
《通雅》是明末方以智费数十年之力而著成的一部重要的训诂学著作。全书借鉴《尔雅》分目、释词之例,贯穿"因声知义"原则,考证名物、训诂、象数、音声,虽似类书,但主于折中音义,在内容、体例、释词方式及原则方面多有新创,成为雅学著作系列中较为重要的一部;更因其开清初朴学著述之风而呈现独具的训诂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各项研究中,笔记研究似乎显得比较冷清,尽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笔记文献的价值,但是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并肆力于此取得较大成就的学者却屈指可数。本文对钱大昕的《十架斋养新录》这一具有史料性和学术性的笔记从训诂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对其中钱大昕总结的关于训诂学的观点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16.
《容斋随笔》除在文学上和史学上对后人影响较大外,在训诂学上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容斋随笔》作者洪迈敢于疑古创新、踏实沉稳的治学态度,反映出来代训诂学发展的一些特点。洪迈自觉地运用多种训信方法,涉及训诂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也反映出训诂已成为当时学者治学读书必不可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正>2021年,适逢方以智诞辰410周年。为此,学界歆然在怀,先后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多样活动,隆重纪念这位博采众长、会通中西的伟大先贤。在方以智故里桐城,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安庆市桐城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纪念方以智诞辰4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桐城世家文化论坛”;在安徽省会合肥,安徽省博物院举办“集千古智——方以智主题文物展”,并出版发行《方以智文物集萃》,开展“方以智诗词朗诵会”;安徽大学和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方以智学术研讨(2021·安徽)——方以智学说之过去、  相似文献   

18.
校读是校勘学方法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推广应用。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将校读法导入训诂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使得训诂学的理论研究能够进一步结合古籍的读书实践,在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的同时,能够拓展学生的读书视野,有效提高其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以作为我国叙事文学源头的《左传》为例,通过《左传》与《国语》、《韩非子》、《吕氏春秋》、《晏子春秋》、《史记》、《新序》、《说苑》的校读材料,从字词训释、称谓表达、语言风格、文章布局等方面印证、强化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古籍须从训诂开始,训诂是国学基础。训诂,专注于中国古代汉语语言文字,涉及中国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是国学者的基本功,为历代学者所重视。训诂学为国学基础学科,成为显学。它虽俗称“小学”,并不小,且成果丰硕。研究训诂学成为必要。《训诂得义论》乃是专门研究训诂学著作,是作者数十年教学、研究成果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方氏《通雅》对语音有正确的认识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古音、今音的研究成绩斐然,在音韵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学界对此重视不够,这与其价值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