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贵州日报上的《读者点题采访》,今年3月31日开张。作为这个专栏日常工作的组织者之一,我在这里把自己一些关于新闻工作的想法粗线条地清理一番,企望得到同行们的指点。纵观这个专栏内已见报的稿件,大致可以归纳出如下几个特色: 1、读者关心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各个侧面的特别是来自基层的信息。《366次列车出事故有惊无险千余旅客惊慌中破窗而逃》《下乡看病的为何是巫婆不是医生》《中建乡16位  相似文献   

2.
读者点题     
一、贫困地区有无新闻?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立志自学新闻学,搞出个名堂来,做有用之材。但有朋友劝我,不要写新闻。原因是我们这里经济不发达,文化也落后,没有什么可以上广播、报纸的事情,自学新闻学成材无望。我也觉得稿源枯  相似文献   

3.
3月12日,《体育报》“读者点题采访”专栏刊登了一篇本报记者采写的通讯《篮球处长——访国家女篮教练杨伯镛》。在通讯的前面还有这样一段说明;“欧阳礼同志:看了文章的标题,你想知道的事情已经知道一多半了吧,杨伯镛同志近日刚刚接到通知,到国家体委就任新职,我们想到你和其他一些读者希望了解他的近况,故将在匆忙中赶  相似文献   

4.
1990年3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坚持不懈地努力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湖北农民报》作为直接同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见面的报纸,如何让“联系群众”这条红线贯穿在办报始终,一时成为我们全体编采人员思考的中心课题。农村读者有个特点,有话想对党报说,却又“茶壶装饺子——倒(道)不出”。在他们的来信、来访中,只能热情地为编辑部出题目:他那里有“好人”呀,有“清官”呀,请记者去采访呀;或者他那里有条惹不起的“地头蛇”呀,要记者帮他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10,(10):7-7
杨初亮在2010年第9期《新闻实践》上撰文说,阅读报纸,读者常常会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对报道的真实性存疑,特别是频繁出现的“张先生”、“李小姐”、“刘女士”……这些人到底是记者真的采访对象,还是记者坐在办公室里“合理想象”的人物呢?  相似文献   

6.
采访工作少不了读者的参与,读者参与图书的选购为图书馆文献资源质量的提升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该文从现有选书模式出发,研究和分析了读者选书心理及其成因,明确指出了读者不应当是一个选书的操作者,应是一个指导图书馆采访人员学会选书的老师,只有立足于读者的指导,文献资源建设才能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是实际生活中的群众。群众是实际生活的主体,是所有实际生活的参与者,是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实际是我们工作的基础,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源泉,而群众,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而做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群众这个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从贴近群众做起,践行“三贴近”。  相似文献   

8.
王保华 《记者摇篮》2009,(2):64-64,63
隐性采访在媒体的一些揭露性的报道中经常可以看到,“隐性采访”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采访到显性采访得不到的较有价值的新闻,在使用隐性采访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记者必须坚定一条信念:“守法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底线,隐性采访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隐性采访”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 媒体被称为“社会守望者”,监测环境、披露丑恶、伸张正义是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许多新闻事实(特别是涉及社会丑恶现象的新闻事实)用显性采访的方式是难以接近和捕捉的,而隐性采访可以有效地获取此类新闻事实,满足社会的“知情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是三峡工程收获金色果实的年份。经过10年建设,这项举世瞩目的工程已实现坝前蓄水135米、通航和发电的目标。在中华民族梦圆“高峡出平湖”的历史性时刻,楚天都市报满怀激情、全力以赴地报道了这一史诗般的盛事,为读者奉献出一道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精神大餐。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偷拍”采访手法相当普遍。这一手法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造成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甚至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谨慎采用“偷拍”手段。即使采取“偷拍”等暗访手段,也应该尽可能考虑周详,尽量避免其中的法律、道德等方面的陷阱,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一善于采撷的人,知道如何去用群众的思想火花,编织智慧的摇篮。我不善于采撷,而这次也未想到要采撷,战士们闪光的思想和乐趣丛生的谈笑,却如一把智慧的钥匙,打开了我朦胧的心扉。那是35年前的事了-1947年夏天,在全国解放军"百万族旗大展开"之时,我跟战士们一起,依依告别沂蒙山区,向着鲁西南挺进,由内线作战转人外线作战。战士们刚刚从阎王鼻子山上  相似文献   

13.
杜树人 《记者摇篮》2009,(12):22-22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被采访对象的事迹很生动,催人泪下。可是,稿子写出来后,自己一看或一读,采访时的感动不见了,眼泪说啥也不出来了。感人的事迹变成铅字后,为什么不感人了呢?这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洛阳日报社的报道面不仅向国内辐射,还逐渐向国外扩展,报道视角越来越远,并不断开拓海外报道领域。 世界是平等的。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精辟概括,形象地勾画出了电脑、互联网等科学技术普及后,世界竞争格局产生的新变化:地域上的远近概念淡化了,每个国家、每个企业、每个人开始站在同一平台上展开新的竞争。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德国世界杯,注定是我12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一次肩负读者重托的、全新的采访之旅。首先,这是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中第一次没有中国选手参赛;其次,世界杯分散在德国12个城市,我将第一次频繁地在火车站、飞机场和比赛场之间穿梭旅行。不再有主队前不久,与几位朋友聊天时谈到世界杯,他们非常羡慕我能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杯。谈到兴起时,一位朋友建议我看比赛时在脸上涂上五星红旗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驳,“这次世界杯又没有中国队参赛,那样岂不是很尴尬?”5月24日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采访国安蓝狮之战,一位渎者打来的电话更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王士彬 《军事记者》2007,(10):18-18
参加"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回到北京后,社领导和同事与我初次见面,几乎都是问我"脸咋晒得那么黑?"我听后颇感欣慰,因为脸黑是千万里追随参演部队跨国输送及"野营村"驻训留下的印记。  相似文献   

17.
记者随领导外出采访,是个辛苦活。没有上下班之分,随时随地都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捕捉新闻。近几年,我曾先后跟随李铁映、王震、朱镕基等中央领导采访,跟随省领导同志采访的时候更多。每次接到任务,从进入角色到发完稿子,几乎是只要不睡觉就采访,只要采访就不睡觉,活象气象台的“全天候”观天雷达。1990年11月18日到22日,李铁映同志来河南考察,我跟随采访。头一天,李铁映同志在郑活动,第  相似文献   

18.
采访是记者的一项主要工作。深入,写出来的文章就扎实、有分量;道听途说、拼拼凑凑,价值就不高了。这是众人皆知的理,毋需我多嘴多舌。可是在当前,一些记者稍不留神,就会生出某些想象不到的后果来,“羊肉没吃到惹得一身羶”,于人于己皆不利。这些不留神的问题,我把它归纳为采访“四忌”。  相似文献   

19.
4月3日,笔者经河南省某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介绍,到县监察局采访一起人命管司。在监察局,接待的同志详细看过了笔者的记者证(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