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传播学成为显学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与媒介自身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社会的发展有关.从前者说,媒介在最近十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技术的进步,媒介由原来的报纸、广播、电视进入互联网时代、手机时代、DV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使传播自身由区域传播走向全球传播、从文字传播走向图像传播、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从单向传播走向互动传播.  相似文献   

2.
媒介化社会是人人皆有的生活体验,是从媒介研究视角对现代社会所做的一种宏观概括。社会的媒介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并且与媒介技术的发展同步。作为一个预设前提,社会的媒介化是诸多新闻传播学理论的逻辑起点。网络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媒介化社会的内涵,也对当下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构成挑战。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将人类传播活动当作仪式纳入到研究视野,启发我们寻找新的研究路径,这可能最终引起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胡栓 《军事记者》2012,(11):42-43
由于国内对媒介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上军队媒介实践自身的特殊性.目前军内外还没有相对独立的、专门系统研究军队媒介文化的专著问世。但由于军队媒介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外延的广泛性.有关军队媒介文化的研究大多散见于军事新闻传播、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著作和论文中。综合各方面的研究资料,目前军内外对于军队媒介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管理规范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章。[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编纂的《新闻传播学名词》即将告成,媒介环境学纳入其中。媒介环境学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登堂入室了。我有幸负责媒介环境学名词的撰写。半年多来,几上几下的磋商过程使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该学派的思想,重温麦克卢汉、伊尼斯、波斯曼、莱文森、林文刚等人的成就,今撷取一鳞半爪的心得做一次汇报。媒介环境学从酝酿到成熟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社会学的芝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传播格局和传播机制带来改变的同时,给用户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媒体人的主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学师生的媒介素养有其区别于一般用户的独特之处。其素养的提升需要结合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与学"互动关系上的统一。并通过形成以提升媒介素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确立以开发媒介素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层次分明的评价体系等路径来促进新闻传播学师生媒介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借由1994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机,“女性主义”话语和策略被带进中国,媒体与女性的互动关系进入了传播学研究的视野。研究开始关注性别意识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呈现,以及媒介如何参与性别的社会塑造这一问题。性别与媒介已日渐成为传播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传播学教育新方向: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概念的生成、运动的发展介绍了西方国家媒介素养运动的兴起和形成过程 ,进而对我国传播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思考 ,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是从媒介研究到媒介素养 ,从专业教育到公共素质教育的新动向 ,不仅是传播学的学科发展从相对自立走向相对自觉的反映 ,也是信息化社会对传播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历来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化研究异议颇多,本认为,麦克卢汉的媒介研究选取了宏观视角,在历史的,社会的和化的大环境下考量媒介技术,并且涉及技术哲学的研究课题。大大突破了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局限,因而,其媒介研究富含深厚的化意蕴和学科张力,不仅具备时曾经占据优势地位媒介的强大追溯力,而且蕴含了对未来可能出现媒介(如网络)的天才预见力。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形式,网络新闻传播已对传统媒介新闻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本文将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介新闻传播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对比,并在分析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介新闻传播的生存发展关系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对二者今后竞争与合作的发展局面也作了阐述和预测。  相似文献   

11.
范红  张莉 《当代传播》2006,(6):111-111
2006年1月13日至1月15日,英国媒介、传播与文化研究协会(MeCCSA,Media Communications and Cultural Studies Association)和英国媒体实践教育工作者协会(AMPE,The Associations of Media Practice Educators)在英格兰北部城市利兹首次举行的联合年会,是有史以来全英规模最大的有关媒体、传播、文化研究、电影、新闻学高等教育以及相关实践领域的最具权威性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十余个国家的200多名学者参加。  相似文献   

12.
媒介权力的多样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双秋  魏晨 《新闻界》2006,(1):37-39
在西方传播研究的历史上,“媒介权力”(m edia power)是各种问题产生的核心。虽然关于“媒介权力”的学说还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学说体系,但是当前的大众传播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都趋近于围绕“媒介权力”来设定研究方向、对象和建构理论。在研究视角方面,主要是从新闻传播学与传播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的。新闻传播学的视角一般从媒介入手研究权力,没有注意到权力本身的多种形态与结构,没有注意到从权力视角出发来研究“媒介权力”的另外一条路径。而传播社会学的视角:把媒介权力看作是整体权力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单一的将“媒介权力”界定为政…  相似文献   

13.
秦艳华 《中国出版》2012,(19):43-46
手机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具有了传播的功能,或者说手机就是带着信息传播的使命登上历史舞台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媒介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基于其独有的传播特征,与既有的各种媒体交相融合,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丁涛 《青年记者》2015,(8):22-23
英国著名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 Quail)将媒介研究放在大众传播理论的中心位置,认为大众媒介与人类以及人类社会能产生许多关联。①根据他的观点,在这些关联中,大众媒介因公共事务向公众传播的信息以及政府、政治人物被曝光于公众而引起的注意,对民主政治的建设是有利的。但由于传播渠道总是被少数声音支配,垂直流动居于主导地位,导致媒介的民主角  相似文献   

15.
受众解读与媒介文本--文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考察“受众解读”与“媒介本”的关系,来考察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指出它是从一种新的、十分开阔的化观念出发,摒弃了仅囿于学经典及高雅化解读的传统研究方向,转而注重大众化及大众传媒的研究,把受众研究置于大众化与大众传媒研究的基础之上,其研究方法是定性的和民族志学的,这种研究方法与传统的主流研究方法的互补与互动是今后传播学受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新闻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的走向进行了重点分析。在简要分析媒介融合和新闻传播基本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且深入地分析了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这一背景之下的未来走向,以期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给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新形势下的新闻传播需要深入变革,才能保证其在互联网传媒的市场冲击下获得新生,占据市场份额。本文通过分析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所呈现的特点,简要地论述新闻传播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9.
黄旦 《新闻记者》2002,(11):3-7
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是一个艰难的转型。转型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1999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 ,因为就在该年 ,中美签订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 ,意味着中国入世的最大障碍已经消除 ,并最终于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成员。在这样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中 ,中国的媒介研究到底作出哪些回应 ?有什么样的观点 ?为此 ,笔者浏览了1999~2001年的《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和《国际新闻界》上的文章 ,试图对此作一点探讨。本文在方法上不采用严格的内容分析 ,而是以文本阅读和…  相似文献   

20.
遵循文化社会学的路径,媒介文化的研究可划分为三个主题范畴:对媒介产品的文本分析;对贯穿媒介生产和流通过程的体制逻辑分析:对媒介产品消费与使用和日常生活勾连的分析.依此,本文结合2009-2010年的相关研究的评述,以阐述媒介文化研究领域所关注的议题和呈现的问题.分析显示,已有的媒介文化研究,虽然对于这三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但相对集中在对媒介产品的文本分析,且论述方式上思辨多于经验考察;同时,将西方理论话语与中国的具体发生场景的联结也还需要更多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