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是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却往往出现“启”而不“发”的情况。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师对启发的认识出现偏差造成的。一段时间内,我就认为“启发式”就是教师问,学生答。启发式教学简单地归结为“问答式”教学,而忽视了运用启发的关键应是教师引导的步骤、角度,就好比相声中的“抖包袱”。这一点我是经过一次有趣的公开课后才明白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曾峰南 《学苑教育》2022,(35):24-26
打造高效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引领学生在思维碰撞下深度探究数学知识内容。教师从利用体悟发现、抓住认知冲突、组织质疑释疑、启动学习反思等角度切入,搭建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应用学习平台,诱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学习思维状态,增强学生数学思维实践感知体验,启动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思维程序,构建数学课堂“思维场”。  相似文献   

3.
冯晓英 《时代教育》2012,(14):22+24
中职财会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某些教师对项目教学法的认识、把握和实际运用中的一些误区,限制了项目教学的应有效果。本文在分析这些受限情况后,从形式、项目、时机、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教育思想之一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的精髓在于“启”。语文课是否运用了启发式,绝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而要看实效。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使其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教师要挥洒真情。教师还要做好探索知识的启发性工作,展示思维过程给以示范,鼓励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赵津武 《河北教育》2005,(10):30-31
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比较单调,教科书是惟一的教学语言,教师成为惟一的传授者,“一言堂”“满堂灌”占据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历史学习突出强化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方法的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被忽视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6.
何杰 《新疆教育》2012,(11):157-157
认知冲突既能激起学生激烈的思维振荡,又会催生出乐于学习的积极情感,从而把学生带入”喷悱”的学习境地,为进一步学习蓄积了良好的准备态势,认知冲突源于相宜的问题情境,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和学生认知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比较单调,教科书是惟一的教学语言,教师成为惟一的传授者,“一言堂”“满堂灌”占据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历史学习突出强化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学习方法的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则被忽视了。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学习过程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启发教学来源于孔子的“愤”、“悱”说,如今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今语文教学语境下,“愤”与“悱”的内涵有了新的延伸。把握学生“愤”、“悱”的度的原则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心态和能力;“愤”、“悱”不足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愤”、“悱”恰好时运用灵活的启发方法;“愤”、“悱”过度时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引导。  相似文献   

9.
所谓“设悬”激励,就是千方百计设置悬念(未决的事和悬而待解的题),使事物和观念处在动态之中、求索之中。犹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动态的东西最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同理,“设悬”最能激发青年学生特别是在职学员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精神。在《组织行为学》和其它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常用的主要设悬方法是:一、以教师与学生换位设悬传统的授课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单一单调固定不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试着打破这种格局,树立学生主体论思想,当好教练员。在这一点上,我始终注意处理…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对现在的技工学校英语教学,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语》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不仅能提升效率,更能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问题导学式教学能诱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索,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引导学生有效突破难点,促使课堂教学切实高效.下面以浙教八年级下的一节新授课"矩形"为例介绍笔者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从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大学英语听说翻转课堂的实质和翻转时机的把握,思考教师适时的启发是否为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及如何翻转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而非停留在另一种形而上学的听说教学模式上。  相似文献   

13.
从孔子初创启发式教学法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并指导着当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在我国第21个教师节之际,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强调,“要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  相似文献   

14.
《教师》2016,(36)
教起于悱,悱源于疑,而疑是一切教与学的根,有了疑问才会思考,才会探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挖掘数学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保持持续热情,关注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本质理解,让学生深入数学学习的智慧深处,唤醒他们创造潜能,释放出他们的本质力量,为他们的数学发展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阎俊 《现代教学》2013,(7):27-27
要在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教师应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逐步提高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素养。如《论语·述而》所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力求有“愤”而“启”,有“悱”而“发”。以下以《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一课的教学导入为例。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庄子·养生主》一文“刀刃若新发于硎”的“硎”解释为模子的说法,指出此说于理解文意扦格难通。并从《汉书·玉褒传》、《淮南子,修务训》所述铸剑工序“剥脱”和“砥砺”,考证了“发”当训释为“启”,俗称“启刀”,“硎”非“型”的借字,仍应作“磨刀石”解。文章补充肯定了王力《古代汉语》对“新发于硎”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严伟 《小学生》2012,(8):76-76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产生许多疑问,但由于学生的不敢问、不善问、不会问,影响着他们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为学生终身所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质疑,并教给他们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质疑的能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质疑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容地、实实在在地去质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由浅人深一步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18.
<正>记得特级教师周一贯曾说过:"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的确,课堂教学必须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成高效课堂,而要达成这样的高效课堂必定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提问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又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寻找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肤浅看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史记》"怨"、"愤"的情感,同时,他又秉承了古代史官"实录"的优良传统,将如实记录历史事件和抒发个人情感极佳地结合起来,使《史记》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史学巨著。  相似文献   

20.
<正>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并践行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启发"一词的表述不仅至今仍被人们沿用,而且"启发"思想也仍被人们认同并在实践中力求实现,可见其影响之深之远。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