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一位老师,有幸(或不幸)参加一个班主任任职资格培训班。根据从培训中得到的体会,写了一篇文章。题为《累到半死时,方知学生苦》(《教育参考》杂志2009年6月号)。这位老师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体会呢?  相似文献   

2.
梁丹 《成才之路》2009,(16):77-77
教学内容:歌曲《我爱米兰》;欣赏童声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教学目标:(1)通过对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意。用欢快、活泼的歌声,唱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2)通过聆听童声合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体验歌曲深情、温馨的情绪。体会学生对老师深切的思念和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3.
多次听初中老师上《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也多次听高中老师上《老王》(苏教版必修三),看到绝大部分课堂都比较关注“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且更多地让学生体会他性格中“善”的一面.而比较忽略伴随老王一生的“苦”。  相似文献   

4.
张春华 《考试周刊》2011,(85):64-65
前不久,我听了一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云房子》第二课时(苏教版第四册)。这是一次外校老师来借班上课的观摩教学活动。课堂上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现摘录两个片断,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安振平老师在《体会数形结合之美》一文(《数理天地》(高中版)2012年第1期)和博客中通过构图给出了六个无理不等式的无字证明,让我们体会了数形结合之美.笔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无理不等式可分为两大类且分别具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和图形证明.现将这两类不等式的统一形式、几何图形和文字解读呈现出来,与大家一起再次体验数与形的沟通之美.  相似文献   

6.
傅炳民老师的《见谅≠原谅》(《语文知识》2005年5期)一文认为,“自己已不可能见谅于毛泽东”中的“见谅”使用有误.应改为“自己已经不可能得到毛泽东的原谅”。我们认为傅老师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在学校“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张代敏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老师的课教学思路清晰,很好地体现了本单元“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读完许奇峰老师《在文学经典阅读中积淀祖国传统文化——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有感》一文(见本刊2007年第7期),很佩服许老师有如此深的祖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许老师对教材的深度拓展和挖掘,使得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对“‘三’字文化”的渗透,对“名著内涵”的体会,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熟悉的名著《西游记》,对其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不仅情节生动,而且意义深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2011年4月7日,温州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活动在浙江省瑞安中学举行,期间我们听了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A版),这堂课由浙江省瑞安中学的吴存国老师执教,学生来自瑞安中学.下面是笔者对这节课的几点体会,望与广大同仁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10.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11期刊发了李树全老师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学实录》(以下简称《实录》),读后受益匪浅。作为历史教师,我也上过这一课,因而有特别感受;作为青年读者,我想从对照中得到借鉴,而感受最深的是“平实中求高效”。李老师采用的是朴实的讲述法,通过细节的挖掘、材料的呈现、问题的引导,显现课堂教学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