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9月4日刊登在《光明日报》上的《生命有限,笑声永恒——记曲艺艺术家夏雨田(下)》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有关夏雨田的长篇人物通讯《光明日报》分上、中、下三篇发表,从夏雨田的艺术人生和艺术理想深入到主人公夏雨田的心灵本质,体现了报道的层次感。正是《生命有限,笑声永恒》一这种深及心灵的披露,有以下三点采访写作上的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青年楷模张海迪的事迹,在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大家一定记得《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篇通讯吧。李燕杰被全国各地请去做报告,成为青年爱戴的人物,全国第一个德育副教授。大家一定读过《启迪青年心灵的人——  相似文献   

3.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宣扬一种什么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人物通讯《情切切,意绵绵——亲人眼中的郑培民》一稿,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篇通讯的成功,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人物语言富有特色。近几年来,新闻中的人物语言,虽然有所改进,但仍有众口一腔之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就要在人物语  相似文献   

7.
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妇女报》评为1987年全国好稿的《叶菊华的事业观》(载1987年7月19日《新华日报》)这篇人物通讯,其一大特色就在于作者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写出了叶菊华的鲜为人知的心灵美。通讯开头就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给人以强烈的对比和  相似文献   

8.
今年4月,在厦门召开的第十届全国工人报刊好新闻评选会上,浙江工人日报发表的《生命的烛光》长篇人物通讯,荣获特别奖。这是10年来工人报刊评选唯一的一个特别奖。这篇通讯树起了一个全国工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杭州华丰纸业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詹长根。去年,接全总通知,每省上报两位先进人物的材料,参加全国十大模范工会干部评选。浙江工人日报记者采写的《生命的烛光》的通讯,由省总工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3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通讯《百姓心中的丰碑》,获第15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记者用自己的心灵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出的新闻佳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下述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涉及一个地市级党委和政府决策行为的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幽默精辟妙谈“三个代表”》(原载《羊城晚报》2002年11月11日)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14.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讯能获得这三个有分量的奖项,说明它既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同。回想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认为它的成功之处主…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2002年5月29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决策为何连连失误》一稿,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这是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舆论监督报道。从写作上来说,这篇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主题专一,中心突出。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一文中,把“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疑问式标题,极具吸引力。这篇通讯的大、小标  相似文献   

18.
在去年广东省记节的大会上,宣布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荣誉称号的记中,有《南方周末》的向郢。她写的《任长霞传奇》(刊于2004年6月3日的《南方周末人物》A3版)得到了普遍的赞赏。我读这篇通讯时,禁不住泪水盈眶。我认为此稿得奖,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19.
新华社2005年6月2日播发的人物通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记优秀共产党员、木里县马班邮路乡邮员王顺友》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一等奖。这是一篇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通讯精品。在同一题材的报道中,它能独领风骚,荣获最高奖一等奖,是作者践行“三贴近”,同采访对象一起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艰险后结出的丰硕成果。这篇带着高原风雪、山乡泥土,清香扑鼻而来的《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佳作,让人读后无不为文中主人公的先进事迹所动容,文中所展示的人性美和高尚情怀,将鼓舞着受众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向前,它带给人们的记忆和思索将会是美好而长久的。从写作上来看,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