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由于对我国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服务性质在认识上存在歧义,对财政支持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和监管等缺乏共识,在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资助民办高校发展等问题上,至今仍众说纷纭.本研究从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依据、国内现状、国际比较和对策研究等方...  相似文献   

2.
桂丽 《教育探索》2008,(9):9-10
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分配不公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民办高校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公平需要政府资助,基本资助政策是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民办高校政府财政资助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民办高等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为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经费紧张,首都的民办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生存的危机,相当一部分民办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本文从政府资助民办高校的理论依据出发,分析了北京市民办高校获得政府财政资助的状况。北京市民办高校很少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构建政府财政资助民办高校的机制是北京市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张艳 《时代教育》2014,(9):99-100
近年来,在国家财政的积极推动下,民办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得到充分落实,资助力度和资助覆盖面均逐年提高。受民办高校在办学形式、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在具体的学生资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如何做好民办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充分发挥资助资金效益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由于对我国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服务性质在认识上存在歧义,对财政支持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和监管等缺乏共识,在民办高等教育财政支持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资助民办高校发展等问题上,至今仍众说纷纭。本研究从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理论依据、国内现状、国际比较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分配不公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民办高校教育在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公平需要财政支持政策,基本资助政策:一是政府资助,即地方政府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拨款,中央政府对欠发达地区民办高校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民办高校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校进行财政资助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发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历经初步形成、法制化建设、多样化发展以及差别化扶持四个阶段,其制度变迁深受宏观制度环境、民办高校发展受重视程度以及财政资助目标转变的影响,变迁过程中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在整体上呈现出以诱致性变迁为主、强制性变迁为辅的变迁逻辑。后续民办高校财政资助制度的发展,将注重经费投入增加与支出结构优化相协调、充分体现财政杠杆的三重作用、平衡好财政资助的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共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高等教育是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持是其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公共财政应对民办高等教育予以支持。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是我国财政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前提。民办高校分类的标准可以从举办者的初始投入和追加投入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办学者节余、以及学校终止办学时的剩余资产三者的最终归属属于举办者还是学校或社会公益来判断。在资助方式上,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可以从直接支持和间接支持两类来实施;在资助主体上,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中央财政给予必要支持,且不同地区可依据实际需要和财政能力做出不同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日本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财政资助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主要通过大力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和民主化的目标,其对私立高校的财政资助主要有政府补助金、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对学生的资助等途径。借鉴日本的经验,我国应建立政府对民办高校直接与间接方式相结合的财政资助体系,以促进民办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是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但政府财政资助的缺失影响了许多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江西省9所民办高校的问卷调查表明,政府财政资助占民办高校收入比例较低,2008年仅为4.26%.民办高校办学可以概括为"两个90%"现象,即90%以上的民办高校,90%以上的办学经费依靠学费收入.本文认为,政府应完善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财政资助法律法规体系,建构民办高等教育政府财政资助体制机制,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对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校这一问题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是对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校现状的研究,二是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校的必要性研究,三是践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一些国家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校的成功之道进行了比较研究,四是对于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校的对策研究。基于以上四方面对国内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作出一定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2007年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资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民办高校大学生资助主体为政府,整体资助情况较好,但是助学金的资助力度太小,这与民办高校自身的资助力度不够有关。为此,有必要加强民办高校自身和社会的资助力度。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是公办和民办高校产权差异和学费制度差异的反映。公共财政不足造成了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市场的二元分割和市场功能定位的分化。这导致学费定价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清、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差异与质量的差异不对称、个人投资收益率的差异扩大、学费的资源配置功能弱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其指导思想,其不利于先天禀赋不足的学生,其社会福利效应逐渐降低。在公共财政能力已经增强,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背景下,应该取消对公办和民办高等教育的二元规制,加大民办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消除高等教育学费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对美国高职教育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美国高职教育在区域科技创新中拥有自身地位的原因,据此,扬州高职院校在区域科技创新中可以获得许多启示:积极参与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指导小企业创业,带动更多科技创新主体的涌现;为扬州市科技创新培养适应性强的人力资本;争取教育投入的多元化,增加经费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物理教育在民办高校中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发挥大学物理学在民办高校中的作用,重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为民办高校在大学物理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圈,但私立大学在当今日本高等教育体制中占绝对优势,而在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则处于弱势。公共财政资助是日本私立大学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比较发现,中国私立大学公共财政资助观念淡薄、资助方式单一、资助立法缺乏操作性。因此有必要结合日本的成功经验和中国的具体国情,从比较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私立大学公共财政资助问题:中国私立大学享受公共财政的前提是"非营利性";根据利益获得原则,私立大学应该享受公共财政;适当享受公共财政可实现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宏观过程管理;公共财政资助方式可采取"两主两辅"模式;加强立法是公共财政资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管理有着自己的特色: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分权制,分级对口管理;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的管理部门分开,以避免管理行为的混乱;以宏观管理为主,管理主要体现为一种服务;教育法制健全,依法管理的规范性强;经费资助是对私立学校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国家对私立学校实行管理的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在发展中借鉴汲取他国的有益经验,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的现实困境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独立设置的民办高等学校已初具规模,为发展大众高等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尽管民办高校发展的环境在朝着更有利的方向转变,但现实中的政策限制与政策歧视依然存在,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发展空间越来越窄,呈现出萎缩趋势,投资不足又使得其发展缺乏后劲,且始终游离于高等教育的边缘。就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看,前景是光明的,因为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扩张需求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教育支付能力的提高又为其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只要民办高校发挥机制优势,建立更有竞争力的办学模式,就能走上快速、高效、优质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在学生中开展公益劳动活动,形式多样,要求不一。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是探讨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