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诵读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在古代,它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担当着传承知识的重任。而今,我们的教学在很大范围内存在着条分缕析的毛病,因此,诵读这种重整体感悟的教学方法在现阶段得到弘扬,甚至在方法论上赋予了它某种拯救的意义。由于“言语的声音形态对于表现主体的生命活动具有直接性,因此诵读出作品的声音形态,玩味、揣摩语调与节奏,可以直接把握主体的情感、思想。而且这种把握是创造性的“对话”,符合现代阅读理论。  相似文献   

2.
(多媒体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可以长长地吁一口气.让我们伴着悠悠的古筝乐曲,一起走进古典文学的园地,走进唐诗宋词营造的艺术氛围,一定会感到是一种至美的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3.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带领下,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投影"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86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相似文献   

4.
5.
黑板上写着"经典在文本细读中诞生",教室里回荡着黄磊演唱的《等等等等》低沉、忧伤的音乐.(音乐渐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经典小说--沈从文的《边城》.这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教材节选的是原作的第13、14、15部分,我想知道大家阅读后的感受. 生1:我觉得有一种朦胧、感伤的意味,不知道为什么要写成悲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一、设计说明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人物活动的叙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与民同乐的快乐情绪,并通过“乐”排解了政治挫折和仕途失意的苦闷。教学时,宜从文章的意境、结构、语言入手,通过圈点批注法、诵读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
师:我国古代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苏州园林、故宫都是杰出的代表,从它们的整体与局部,无不显示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所以,那故宫的雕金蟠龙、那苏州园林的廊子、花墙、门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器具,现在虽不多见,但我们从<说"屏">一文中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板书:说"屏")  相似文献   

8.
师:说到中国古典文学,我们就不能不提起唐诗;说到唐诗,我们又不能不提起李白;而当我们说到李白时,就常常不自觉地将他、他的诗和酒一并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穆旦的<赞美>.先问一个问题,诗的题目是"赞类",本诗赞美的对象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课前学生充分预习课文.上课开始,我在黑板上板书"王老"二字.同学们看后,异口同声大叫"不是王老,是老王".同学们发现了老师的错误,乐呵呵地,课堂气氛调动起来了.  相似文献   

11.
二、走进《三字经》——一个故事一句话1.师结合图片讲述仲尼师项橐的故事师: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其实可以缩成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出示句子,指名读)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得有味道一些。如:用上手势,把第一个字的读音拉长,再读慢一点……2.师生对读,逐渐引背师: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对,《三字经》。熟悉吗?谁来背一背?三、诵读《三字经》——一个主题一段话  相似文献   

12.
【诵读目标】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引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2.了解经典读物的词句中含有许许多多典故或故事,激发对国学经典的探究欲望。3.初步接触"对韵",对汉语言知识有初步的感知。【诵读指导】一、经典引入,了解学情师:(图片出示《弟子规》等国学经典读物,定格《笠翁对韵》)书名会读吗?关于这本书,你知道些什么?师:这本书的作者叫李渔,我们现在的人有大  相似文献   

13.
这是江苏省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实验区课程与教材改革研讨会中(北京,2002年11月)上的一节诵读示范课。他提出的“心悟口诵”的教学理念,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肯定和好评。下面是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4.
师:今天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文题、作者)我们先看看题目该怎么读. 生:"五人,墓碑记". 生:"五人,墓碑,记". 生:我跟他们的读法不一样.我读成:"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15.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家三代在田野里散步. 生:看到一个中年男人背起一个老人,一个中年妇女背起了一个小孩. 生:看到当时的景色很美,有金黄的菜花、碧绿的菜畦.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画面上的男人很孝顺,他能够背起他的母亲,可见他爱他的母亲.  相似文献   

16.
(上课) 师:前一段时期,我们讲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请同学思考一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学生举手) 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师:这段历史时期曾经爆发过多次激烈的战争,大量北方汉族纷纷南迁,对江南经济文化的发  相似文献   

17.
师:同学们,"国币"是旧中国人们对货币的通称,这个在题目中心词的位置上带有社会痕迹的词语,一下子就将人们的思维定格在旧中国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本文写于上世纪3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  相似文献   

18.
【诵读目标】1.诵中习法,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对八句韵文做到熟读成诵,诵读成韵。2.诵中感悟,结合动画与情景剧理解"信"的行为要求,从传统文明的行为准则中感悟传统道德行为对人的积极影响。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学会以《弟子规》的处世准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得失,并能自觉地运用传统文明准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