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宇宙演化与社会发展是由不同层次上的势推动的。真空势推动了宇宙暴涨,量子势是量子化的唯一缘由,化学势、生物势是化学反应和生物成长的根本动力,而信息势则是素质成长和教育发展的动力之源。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集约型教育就是"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由于对称性元素产生最大的信息量,所以,集约型教育即对称化教育,对称化教育产生对称化素质形成素质的和谐结构,包含最大素质信息量,具有最好的就业竞争力。势科学理论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基本的逻辑层次上统一起来,为各种学科交叉研究和通识性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导原则,为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势科学视角来看,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是有效地生产教育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而对称化教育,即"感性与理性的对称"、"理论与实践的对称"、"直觉与逻辑的对称"、"知识与抽象的对称"、"学习与探索的对称"和"系统性学习与渗透式学习的对称"的教育,则是生产最大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教育信息势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集约型教育即"信息量最大、作用量最小"的教育,其核心是对称化教育,目标是对称化素质。对称化教育一方面根植于系统成长和运行的对称化机制,另一方面,对称化教育要素差别最大,联系最紧,产生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由于教育学理论普遍的逻辑缺失,没有在信息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中研究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所以西方教育学也不可能提出完整的集约型教育理论,但西方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个性化和民主化意识,使得西方教育成功的有效路径就在于潜移默化地实施了集约型教育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的清华校庆讲话,指出了文化传承创新与崇尚科学教育的目标和路径,同时也概括了对称化教育的理论模式。实现集约型教育要求的生产最大的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的有效路径恰恰就是对称化教育,因为对称化教育要素差别最大、联系最紧,才能生产最大教育信息量,营造最大的教育信息势,从而使受教育主体有效地识别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把握成长。  相似文献   

5.
根据势科学理论,世间万物正是利用对称性生产和建构了最大的信息量与信息势,从而有效地参与生存竞争。与此同理,对称化的人才素质在参与社会竞争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教育过程中信息相互作用机制即势科学机制,信息化社会人才素质竞争必须从传统社会的"德与智、体与美"的四维对称化素质,激化嬗变到现代社会的"处善与进取、理论与实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追求高雅与入乡随俗"的八维对称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门。随着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灵活就业者数量不断增加,面对激烈的竞争,在校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显得越发重要。因此基于势科学视角,运用势科学对称性机制,建立大学生就业力八维对称数学模型,以情感势为恒等元,实现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对称和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称和谐,发展潜能与职业规划对称和谐,内在智慧化与外在信息化对称和谐,根据"差别"与"联系"的势增原理,为高校大学生实现最大就业势,营造就业强势,增大竞争力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作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使网络生活日益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行为观念产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WIFI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日渐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须立足大学生网络生活现实,了解学生的参与网络行为习惯与观念情况的新特点,来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本文从势科学理论的角度,借鉴对称化教育的路径来探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为思想政治工作打开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是李德昌先生的一本新著.根据对信息人假设的观点,信息人的信息需求表现在货币、权力、知识、情感、艺术和虚拟抽象等六个维度上.在信息社会的开放系统中,势=差别×联系,管理的本质即产生更多管理信息,营造更强管理势.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非线性、集约型教育生产更多教育信息量,营造更强教育信息势.创新是系统信息势达到阈值时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  相似文献   

9.
基于势科学与教育的立场,高水平专业群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多个差别大、联系紧的专业自主组合的具有专业特色、世界水平的育人共同体.高水平专业群具有跨专业性、教育性、现代性、共治性等特征.从势科学与教育的立场理解,专业群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营造教育信息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而营造教育信息势则需要专业群要素具有"差别大、联系紧"的特征.为此,高水平专业群的发展应该坚持全要素性、有序性、生态性发展取向.  相似文献   

10.
教育信息势是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唯一推动力。信息即负熵即有序即梯度即势,所以,有效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无论教育技术的“媒体派”还是“学习派”,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在于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论述了在教育信息势推动下,产生的学习“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如何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进而形成智慧素质和能力,以及“信息人”六维信息势(货币信息势、权力信息势、知识信息势、情感信息势、艺术信息势和虚拟抽象信息势)的能力本质。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势科学理论的逻辑抽象比建构主义理论的形象描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信息势是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唯一推动力.信息即负熵即有序即梯度即势,所以,有效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无论教育技术的“媒体派“还是“学习派“,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在于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论述了在教育信息势推动下,产生的学习“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如何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进而形成智慧素质和能力,以及“信息人“六维信息势(货币信息势、权力信息势、知识信息势、情感信息势、艺术信息势和虚拟抽象信息势)的能力本质.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势科学理论的逻辑抽象比建构主义理论的形象描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教育过程由于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带来了种种误导和风险。势科学基础上的信息势概念揭示了教育过程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本质,因而,规正教育路径的有效方法,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运行、专业的学科设置和运行、学科的教材组织和编撰、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演讲、组织的教师结构和匹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路径”方面,生产有效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借助信息人假设和势科学理论分析现代大学主要信息势及其矛盾与冲突的基础上,认为显势与潜势的包围与突围是我国现代大学的主要矛盾。依照势科学理论,建立起以学术自由为轴心、货币势与权力势相互作用、学术势和情感势彼此融合的现代大学信息势和谐发展模型,能够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势科学基础上的信息势概念揭示了教育过程信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本质,因而为剔除传统教育的误导和风险及为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奠定了逻辑基础,为教育的信息势评价提供了有效路径。也就是说,可在教育过程中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运行、专业的学科设置和运作、学科的教材组织和编撰、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演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路径等方面生产有效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不对称是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的主要障碍。文章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给出了高校教学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理论解释,并认为教学是由信息不对称逐渐趋向和谐的动态过程,并以所授课班级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教学不同阶段的教学供需矛盾是变化的。针对教学信息不对称动态变化过程,文章提出了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的特点,本文借鉴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对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种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剖析了形成信息不对称的成因,提出了抑制不对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的逻辑缺失引致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乱象和困惑,李德昌先生在《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及作用机制,揭示了高等教育乱象的根源,指明了规正高等教育的路径。李德昌先生开创的信息人教育学理论以及其致力于学术的精神正在和即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8.
信息不对称已经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众多问题可以从信息视角做出解释。在教师教育中,教师专业的角色认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培训教学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等四个方面存在信息偏差或信息不对称,这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偏差的解释,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分阶段培养、创新培养机制、加强"教师专业"研究、改革学习模式等途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9.
单独招生作为国家授权高职院校独立组织考试录取的一种方式,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人才选拔机制的试点。本研究分析了高职单独招生中的信息"四不对称"现象对高职单独招生质量的负面影响以及高职单招信息不对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为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解决高职单招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出了基本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型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基于势科学视角,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包括:创新知识素质、创新实践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创新追求素质和自我实现需求素质,并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模型,形成了以身体健康素质为恒等元的六维素质对称化结构模型,揭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