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结合精神分析学方法,以爱伦·坡的生活为依据,通过研读其作品,我们发现爱伦·坡的有些短篇小说的女主人公常常经历恐怖的死亡,她们或被活埋,或被损毁,或遭受精神吞噬;男主人公都经历了变态恐惧和焦虑,其作品中充分展现了爱伦·坡的虐待癣和受虐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解读爱伦·坡短篇小说《埃莱奥诺拉》,认为女主人公埃莱奥诺拉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她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埃莱奥诺拉之死及男主人公离开多色草山谷象征着人与自然的疏离以及女性与自然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24):9-10
《威廉·威尔逊》作为埃德加·爱伦·坡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采用了自画像式的艺术处理手段,描绘了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自我泯灭。作者从自画像的人物设定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赏析,并结合爱伦·坡的人生经历对文中体现出的善恶观和自我泯灭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了12岁女孩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少年时的女友安娜贝尔不幸夭折导致他成年后只迷恋9~14岁的性感少女。与洛丽塔的相遇,激活了男主人公内心封存已久的欲望和激情,为此他不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基于此,通过比较《洛丽塔》和艾伦·坡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语言技巧的使用,不难发现《洛丽塔》和坡的作品的联系,女主人公的美丽以及结局都类似,作者借鉴了坡作品中的隐喻和典故,证明坡对纳博科夫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5.
艾德加·爱伦·坡是美国的文学巨匠,在恐怖小说以及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厄舍古屋的倒塌》中,艾德加·爱伦·坡试验了他自己对人的本质独树一帜的想法,揭露了人心底最为隐秘的冲动——恶的本能。,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小说中的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在自我中的人格分裂,在与他人交往中的人格分裂以及在与社会交往中的人格分裂。  相似文献   

6.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从生活环境和三重人格结构两方面,全面、深入剖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府的倒塌》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的成因,揭示其悲剧必然性及作品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结合人物的生活环境,全面、深入剖析埃德加·爱伦·坡《厄舍古屋的倒塌》的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心理变态和人格扭曲的成因,揭示其悲剧的必然性及作品的社会启示。  相似文献   

8.
爱伦·坡的短篇哥特式小说中,黑死病,也就是鼠疫,肺结核、霍乱等经常在书中出现。而小说的主人公也会患上这些疾病。爱伦·坡以他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与观察,将这些疾病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特有现象,展现出作者独一无二的浪漫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纯真年代》塑造了一系列重要形象,其中以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最为突出。以成长的视角来审视男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发现他与两位女主人公以及自身所处的纽约上层社会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这让他在自我中形成了一个矛盾体。探究男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了解其如何实现自我突破、进而产生价值观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死亡"是埃德加·爱伦·坡小说研究中经久不衰的话题。借助本雅明的"寓言"阐释,本文试图探讨坡短篇小说中死亡的宏观意义。以《莫蕾拉》《瓶中手稿》和《红死病假面舞会》为例,可以发现在坡的小说中,不同主人公扮演着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的角色,试图理解、记录、预测或重建自然和世界秩序,但最终都走向死亡。由是观之,坡最终构建了一个关于死亡的寓言世界。在这寓言世界的背后,则是他面对动荡的时代所展露出的绝望情绪。  相似文献   

11.
《黑猫》是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创作的一篇惊悚心理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讲述的事件折射出了小说主人公心理和行为上的畸形变态。因为叙述者的人格与隐含作者的道德价值观相背离,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即叙述者成为了一个"不可靠叙述者"。同时作者也运用了反讽与夸张的写作手法增强了小说叙述者的不可靠性,如此精心的安排,使得小说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威廉·威尔逊》是19世纪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心理悬疑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名字为题,围绕其内心世界描绘出一幅匪夷所思的画面。小说描述了同名同姓并在形态、相貌、身材方面几乎相同的两个威尔逊,亦真亦假,一假一真。从开篇主人公的内心困惑,到结尾主人公的死亡独白,小说情节步步推进,读者却愈加迷惑。文章以拉康镜像理论为依据,解密小说中的真假威尔逊以及两个威尔逊的关系,探索其死亡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3.
论《莉姬娅》中埃德加·爱伦·坡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莉姬娅》是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之精华,是他美学思想的集中代表。精心选择的故事主人公和叙述者,用心安排的故事发生时间和地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由敬畏之美、毁灭之爱和不灭之意志交织而成的壮美而恐怖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莳萝泡菜尝起来酸,甜,苦,辣。在学习了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写的这篇文章之后,我对标题莳萝泡菜的象征意义印象深刻,我认为这和维拉以及男主人公有关,这反映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可是,我觉得作者对待男主公很不公平,因为维拉离开男主人公的理由很牵强。我会分析我对文章标题象征意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诗经·氓》是历代传诵的经典诗作,多年来一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独具特色:有感情的对比,如婚前的快乐与婚后的痛苦;有人物形象的横向对比,如男主人公的背情弃义与女主人公的用情专一;亦有人物形象的纵向对比,如男主人公婚前的忠厚与婚后的无情,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貌美与年老后的色衰,女主人公恋爱时的纯朴热情与婚变后的清醒决绝等。  相似文献   

16.
这里以心理学理论的分支--人格心理学为依据,从内因--生理因素的失衡以及外因--社会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阐述了爱德加·爱伦·坡的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男主人公罗德里克·厄舍从灵魂到肉体逐渐走向毁灭的原因和过程,强调了一个人生存的环境对其健康心智的发展所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弗洛伊得的心理分析理论中的潜意识理论及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爱伦·坡的<泄密之心>,揭示了小说中主人公的谜一般的心理世界及其实施杀人的心理动机,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心理分析视角,对我们鉴赏文学作品及审视人性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钟丹 《文教资料》2020,(9):23-24
《庇护所》是艾丽丝·门罗最新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中聚焦中年女性生活困境的短篇小说。小说的显性进程,是女主人公不遗余力地把家营造成丈夫的庇护所。表面上,女主人公极度克制情感,完全丧失自我;但贯穿小说始终的隐性进程,是对男主人公彻头彻尾的讽刺,揭示了女主人公无声但坚决的反抗。这一明一暗的双重叙事,颠覆了男女主人公的家庭地位,更好地传达了门罗的婚姻观。  相似文献   

19.
伊迪斯·华顿的《纯真年代》是以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的风俗小说,其中"纯真"是其一大主题。本文通过分析纽约社会、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女主人公梅·韦兰及埃伦·奥兰斯卡解读"纯真"年代里的纯真和伪纯真。  相似文献   

20.
作为简·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爱玛》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女主人公爱玛也是作者本人最喜爱的女主人公。但不容忽视的是:这部作品里的男主人公南特利先生也是奥斯丁塑造的一位最完美的绅士形象,可以称之为女性心目中的理想丈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