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具备浓郁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其中引用了生态学的观点和办法,体现出学者对传统翻译的创新性研究。生态翻译学作为一门具有跨学性特点的学科,是运用生态理性及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的理论。利用生态学理论对译者主体性进行证明的过程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翻译工作研究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愈加得到重视。其中学者胡庚申提倡的生态翻译学中翻译适应选择学为确立译者的中心地位提供了巨大支持。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上探究"译者中心"的具体含义和主要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传统译论影响下的口译训练模式多以文本为中心,鲜少关注译员。近年来,随着社会对译员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的转换能力需求不断提高,生态翻译学的“译者中心”观点应运而生,强调发挥译员在口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建立译员中心地位,这对口译培养模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启示。文章研究生态翻译学在口译训练模式中的诠释,探索通过口译生态环境模拟课堂提高译员在真实口译环境的适应能力和选择能力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3.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译者中心”理念为切入点来探讨译者主体性,认为“译者为中心”和译者主体性言说是一致的,都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思想在文学特别是诗词翻译实践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生态翻译学自研究以来,明确了"译者中心"地位,译者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但是,对译者的研究多集中于"译者中心"、"译有所为"、"多维适应选择"等问题,译者的能力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概念"译者中心"出发,探讨了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在翻译生态环境下译者应当具备专业能力、双语能力、社会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策略能力这五种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5.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典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翻译学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代表了翻译学科建设的新方向。本文主要以中国典籍中的《易经》翻译为例,论证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视角的可取性。同时生态翻译学也为典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谷秀春 《文教资料》2010,(26):40-43
一直以来,传统的翻译研究要么以原作为中心.以文本对照和语言分析为主要任务;要么以译语接受者为中心.以消除文化隔阂和将译文本土化为主要目的。忠实成为中西翻译界毋庸置疑的原则和标准。然而,我们无法以简单的“忠实”来衡量译作。本文以质疑传统的规范性翻译理论为逻辑起点,从描述翻译学的视角,借助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对翻译中违反忠实原则却取得成功的翻译现象.分析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及影响其可行性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  相似文献   

8.
汉语语境中身份通常指个体的出身、社会地位或资格,身份不仅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划分,也是开展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元素。社会复杂性以及人的社会属性共同决定了通过身份获取特定权益的可能和必然。通过研究妇女身份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新生人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状解构农民身份的内在价值,通过调整承包时间变更村集体管理模式等措施来解决农民现实难题。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阐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社会科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研究的意义,应用生态翻译学主要核心理念,如翻译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适应/选择"论、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论等来指导社会科学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主要是运用生态理性原理,结合生态学视角对翻译内容进行整合性的分析和研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内容更加富含条理,结合具体的环境、具体的事物以及相应的关联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翻译。本篇文章主要从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三维转换七个方面,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语言简短却流传至今,并吸引众多译者对该民歌进行翻译交流。在国内,翻译领域有秦大川、朱曼华、王宏印、许渊冲等众多翻译学者及翻译大家的翻译版本,国外有J. D. Frodsham以及英国汉学家Author David Waley等翻译版本。因此,基于生态翻译学,笔者通过对几篇不同的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音乐维四个维度进行赏析斟酌,综析译文版本的优劣,以期为《敕勒歌》的英语翻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翻译学的新兴学科。胡庚申教授作为生态翻译学的鼻祖,提出了诸多研究观点,包括生态翻译环境中的"译者中心"论。鉴于学术界不同学者对胡教授"译者中心"论的质疑或反对,笔者对此观点进行思辨,分析胡庚申教授的"译者中心"论的合理性,承认译者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3.
郭芬 《考试周刊》2011,(2):48-49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景点介绍的英译进行了分析。从“三维”转换的翻译策略、译者的职责及“事后追惩”等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探析生态翻译理论对景点介绍英译的启示,以期为旅游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在经读者审美接受之前,只是潜在性的结构,读者的积极参与是解读文本潜在意义的重要因素。笔者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了译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认为译者具有6重身份:原作的接受与审美者、原作的第一读者、原作及原作者的研究者、译文读者的研究者、译作的创作者、译作的第一读者与批判者。  相似文献   

15.
口译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与口译特殊环境的相互适应与相互选择,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处于各种语言和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的焦点之上,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正确处理好口译生态环境下的双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成功完成源语发言人和译语听者之间的动态交际工作,才能确保口译过程的顺畅进行,即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构建和谐健康的口译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该文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和译者主体性内容对中国书籍出版社《野性的呼唤》中译本进行研究解读.研究发现,生态翻译学理论和译者主体性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通过"三维"转化要求可试图从语言层面连贯性、逻辑层面合理性以及文化层面理解性等角度对文学作品的译文主体性进行评价与解读,最终期望以更加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7.
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拥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省级文化遗产名录,77项市级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英译方面却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准确、文化理解不深入、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多方面问题。文章基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通过其三维理论,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研究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中缺少高水平翻译人才、翻译资料缺乏、地域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使国外游客更好地了解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达到传承及外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医临床术语的英译问题是中医术语翻译里一个不小的学术难题,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对外学术宣传与研究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穴位命名作为现代中医医学精髓之一,不仅形式精辟简明,内涵也颇为丰富,因此对翻译者的考验很大。该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根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个维度的翻译角度开始分析,参照我国穴位汉语英译研究现状,旨在探讨其生态翻译研究方法与应用策略,为我国穴位汉语英译学术的研究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渐成为译学界热议的话题。在全球化语境下,译者文化身份的界定,对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译者的文化身份具有多元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协调不同的文化,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究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以及译者文化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20.
翻译理论在翻译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而在此观点指导下的比较翻译学发挥了强势作用,把英汉两种语言的微观和宏观对比扩展开来,在多媒体网络条件下探究翻译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