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焦苇 《上海教育》2007,(7B):28-28
记者从7月5日召开的“上海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获悉,本市将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为使他们上得起学并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十分重视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资助工作。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了8亿元,地方财政也安排了资金。专项用于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郑重宣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姚晓丹 《教育》2012,(26):31
新学年开始了,这几天,陕西省富平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十分忙碌,正加班加点为来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办理贷款手续。工作人员说,每天有300多名学生成功申请到助学贷款。在资助中心大厅里,摆放着申请贷款需要的步骤和还款方式介绍,十分方便。今年刚刚考取西  相似文献   

4.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全面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经省政府同意,现就继续实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5.
今年,中等职业学校要继续扩招50万人,招生总量达到800万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使所有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够上得起学、顺利完成学业,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资助新政策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在资助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新资助体系将形成以助学贷款、国家励志奖学金为重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和学校资助资金为主体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费问题。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经费分摊机制,将促使高等教育学科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流动趋于合理,区域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家境贫困学生的入学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政府对此问题也高度重视。目前,政府正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努力保证所有普通高校和中职、高职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得到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为主要形式的国家资助。这充分表明了政府“使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的决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F0004-F000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始终把坚持教育公益性和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切实保障全体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受教育权。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按照“政策导向明确、财政加大投入、经费合理分担、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葳蔓 《职业技术》2007,(15):4-9
每年拿到通知书时,很多农村考生和城市困难家庭的考生是喜忧参半,高兴被自己向往的学校录取,忧虑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的不佳,学费没有着落。今年秋天开始,被中等职业院校录取的家庭困难的学生,将不必再为此发愁,因为国务院新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将让90%的中职学生得到资助。5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按照这项政策,从今年秋季开学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用于助学的投入预计将达到154亿左右,其中有82亿左右将用于中等职业教育投资,2008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助学资金将超过164亿元。164亿元,为农村孩子和城市困难家庭的孩子读中职院校保驾护航。中职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政策的出台将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学,接受好的职业教育,也将有力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请看本刊特别策划,对这项重大政策的详细解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西北职教》2007,(8):8-9
教育部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线咨询专栏以来,不断收到广大读者、网民、观众、听众提出的问题。日前,教育部有关部门又就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有关提问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1.
关杨 《河南教育》2014,(8):38-39
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助学政策,并与高校共同致力于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困境。然而,现今的资助体系依然存在协调机制不全、社会基金薄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现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他助—自助—助他"的资助体系,实现全面提升育人水平的资助工作目标,并为后续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2010~2012年燕山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现状为研究的切入点,具体分析新政策实施以来的效果,并由此及彼、以点带面,根据调查实际在资助比例和金额、评比办法、基础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国发[2007]13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中提出"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提高资助水平,从制度上基本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实行"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  相似文献   

14.
自1997年中国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学者、社会团体及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关注的焦点。为解决此难题,学者们展开大量的研究,其中资助正义向度研究很值得关注,通过梳理近19年来资助正义研究脉络可探微国内外研究取向、突破点及未来研究趋势。在发达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正义研究侧重于资助政策对学生能力提升效用的研究,以及如何构建公立大学的低学费和完善的学生资助制度,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和收入再分配,使社会不平等通过教育间接地得到改善。研究成果对资助对象精准认定、隐私和尊严的保护以及充分发挥教育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伟大的工具"作用。有别于发达国家的资助体系,中国政府历经10年的政策探索,至2007年,初步形成"奖、助、贷、勤、免"的资助政策体系,政策动向与资助正义研究的重心密切相关。在政策制定前期,学者放眼国外做比较研究,聚集国内做本土化探索,合力促成以分配正义为理论基础的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政策实施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上学难的矛盾。但是政策评估却发现:资助资源分配出现马太效应,即向重点高校和优势身份学生倾斜,身处经济低端学生显现出资源分配校际与校内的双重不公平,政策初衷难以实现。究其根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于教育起点及过程的不公平不可逆转,其身上所承载的教育不公平远非只是经济问题,更本质的根源是社会关系的非正义。解决之道除了经济资助之外,更取决于社会关系、制度结构、文化层面上的关系正义对待。基于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问题未来研究将以关系正义论为支点向以下领域迁移:深化资助政策评估研究;向资助正义前向及后向研究延伸;向资助文化研究拓展。以正义资助文化培育具有民主、公平与正义品质的公民,从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突出。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快速增长,目前已有300多万人,在各高校学生群体的平均比例高达25%。因此,我国也在不断探索着更加科学、系统有效的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对吉林大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实证分析,针对目前高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以及这些现状对学生身心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多角度分析,在不断完善认定工作的同时,结合我国资助手段,探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现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与困难学生群体形成原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在政府门户网站开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线咨询专栏,并在线回答相关问颢.日前.教育部有关部门就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有关提问进行了回答。本刊就其简要摘编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对保障社会公平、稳定十分重要。通过对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实际,发现和挖掘正在实行的资助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8.
19.
截至2007年12月12日,北京、上海、浙江、宁波、福建、湖北等13个省份和计划单列市,已将中职学生的国家助学金全部发到学生手中,其他22个省份和计划单列市正在陆续发放中。这是记者从教育部今天举行的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记者见面会上获悉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高校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了解到,高校教育资助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师生满意率较高.但高校在资助对象的认定、资助主体的拓展、资助模式的优化方面还不尽完善.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资助工作,建议进一步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加强政府、高校、社会助学力度;优化资助方式体系内部结构;完善高校资助管理,建立综合资助体系,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