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建立新的教师素质观和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时代发展向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文中分析我国高校现有教师评价体系的缺陷与弊端,在分析、借鉴国外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能对高校教师的胜任力进行测度和评估,为2010年即将全面开展的普通高校绩效考核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曹中秋 《文教资料》2013,(13):105-106,129
教师专业化是当代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胜任力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评价提供了新视角。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现状要求我们高度关注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大力促进其专业发展,不断增强胜任力,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从教师职业发展角度,基于ADDIE拓展模型提出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进阶发展模型,将胜任力嵌入于教学系统设计各环节,构建能够表征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状态下的胜任力结构体系。综合使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构建胜任力模型,结合教师职业发展不同阶段对相同胜任力要素达成度的差异,揭示出教师职业发展视角下教师专业胜任素质的动态演化逻辑,有利于教师教学胜任力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为高校评估教师教学胜任力水平、开展教学培训及指导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与人力资源管理、人事心理学和人类工效学等学科相关联的"胜任力"的概念在国外已逐步介入教师评价中,而我国对于教师的评鉴还过多的是注重奖惩性的判断性评价。目前,全面素质教育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合格的教师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而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中小学教师就成为重中之重。本文将从对胜任力的分析入手,探讨基于胜任力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的内容和实施。  相似文献   

5.
胜任力研究在我国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胜任力理论的发展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师评价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从教师胜任力的概念、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教师胜任力模型建构,反思已有研究的不足,展望我国高校外语教师胜任力研究发展方向,旨在为高校外语教师的胜任力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OECD发布的PISA 2018全球胜任力评估报告强调培育学生全球胜任力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师在全球胜任力教育中起关键作用。但目前教师全球胜任力的要素、结构及其测评工具仍缺乏相关研究,且现行教师全球胜任力培养课程未能与评价对应,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针对上述问题,美国督导与课程开发协会开发了教师全球胜任力学习连续体GCLC。它兼具评价与培训功能,具有针对性、连续性、科学性及融合性等特点,对我国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培育具有借鉴价值:一方面,要注重构建教师全球胜任力结构模型,创设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路径,在跨学科学习中培育和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重视反思和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普及,要求高等教育向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大批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开始走进高等院校的课堂,为了促使新入行高教事业的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开展对他们胜任力的培养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定义"职业性、应用型"高校教师,然后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胜任力整合分析,并介绍了胜任力整合影响因素以及提出了促进胜任力整合作用措施。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混合式教学作为新的教育教学范式,对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提出了新要求,评价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胜任力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回溯定性建模法,挖掘教师混合式教学中的困难与需求,自下而上地构建了混合式教学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经典统计检验和Rasch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修订和试用,最后基于分析结果对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结果进行了反思,以期为有效诊断和精准提升教师混合式教学胜任力水平提供科学的测评依据和循证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前,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已经成为高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众多本科院校都将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作为学校未来改革发展主要方向。同时,技术应用型大学转型升级也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现有教师评价体系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建设中,评价目的错位、评价标准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教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面对新形势,应该充分借鉴国外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优点,结合我国当前高校教师评级体系的特点和实际,构建符合我国高校教师特点的胜任力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结合现代学徒制的内涵要求,以江苏21所高职院校为例,从外在与潜在两方面构建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教师胜任力评价模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样本数据的外在、潜在与综合胜任力水平予以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样本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外在与潜在胜任力分别为处于较低和中等水平,且综合胜任力属于低水平级别,离中等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为提升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民办中小学教师招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胜任力研究是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教师胜任力模型为民办中小学的招聘提供了理论的指导和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文章分析了民办中小学校在教师招聘中存在问题,提出了教师胜任力模型在民办中小学教师招聘中应用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可以采取"从岗位胜任力到行动导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其中岗位胜任力是转化的基本出发点,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是转化的重要步骤,行动导向是转化的关键环节。按照这一路径来实施教学,教师必须明确专业岗位胜任力,设置符合专业需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模块,运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以项目活动的科学评价测量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08,(7):17-17
罗小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2期上撰文认为,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个体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胜任力研究得到广泛应用,人们从教师特征、教师素质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各种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高等教育界提出了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建设亟需调整和提高.本文通过构建胜任力模型来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营销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可为选拔和培养营销专业教师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这一特定岗位而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特质的总和。通过行为事件访谈和问卷调查,借助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包括自我管理、科技素养、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胜任力等六个维度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胜任力模型,以此作为选拔、培养、培训、评价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胜任力及发展策略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的胜任力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角色也必须有相应的转变,角色转变对高校教师胜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内涵,探讨其特征模型,对高校教师胜任力发展策略做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上海高中教师应具备的胜任力模型,编制上海高中教师胜任力测评工具,来尝试了解上海高中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并探索本模型对选拔与评价上海高中教师是否有效。研究基于文献分析,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胜任力的角度,对上海高中教师胜任力模型及测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通过分层对比专家、熟手及新手教师,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建构了上海高中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括10个维度和78个评价指标的上海高中教师胜任力模型及其定量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青海教育》2008,(5):62-62
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个体具备的、与实施成功教学有关的一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价值观。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胜任力研究得到广泛应用,人们从教师特征、教师素质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对教师胜任力进行了各种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已有的研究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而使教师胜任力研究始终处于非实质性状态。  相似文献   

19.
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对于推进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和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应借鉴工业组织管理的先进技术,采用职位分析、胜任特征模型、模拟测验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以科学评价高校教师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课程项目化。项目化课程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实施、协作创新、实践指导迁移、评价反思等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的教育引导、针对性的培训、密切的校企合作、完善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促进教师教学胜任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