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人民的名义》创造的收视神话,反腐剧继2004年沉寂之后,再次回到电视观众的视野之中。观众所表现出的收看、点播、热议等收视行为,受到其收视心理的驱动。反腐剧作为类型剧,观众的收视心理既异于其他类型剧,也有其自身共性,因此探讨反腐剧观众的收视心理具有指导意义。《人民的名义》所取得的口碑、"票房"双丰收,使其成为了探讨反腐剧观众收视心理的绝佳代表,观众在收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期待视野、移情、娱乐等心理因素,在我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下,呈现出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2.
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凭借一路走高的收视率迅速成为现象级大剧,获得了受众的普遍认可.出于内在需求和外在"话语奖惩"机制的诱导,受众纷纷加入观剧潮.在观看该剧过程中,受众的廉政期待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现实中产生的失望情绪得到某种心理补偿,而剧情设置和所宣扬的主题能够将人卷入其中,引发价值共鸣.受众基于追逐娱乐时尚、呼应大众审美转向的心理,自发地参与到对该剧的"二次传播"之中,助推该剧持续火爆.  相似文献   

3.
接受理论主要创立者姚斯认为,一部影视作品的完成,并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影视作品的意义应当是一个不断延伸和未完成待续的被解读过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在于作品的受众.根据姚斯的观点,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接受程度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电视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万萍 《新闻知识》2012,(9):15-17
"穿越剧"的热播,除了本身的娱乐元素和故事情节外,剧中"穿越"这一行为也迎合了受众新的心理需求。本文将以当下热播的《步步惊心》为例,试从受众传播心理学角度解读它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收视率破八的佳绩,创下近十年来国产电视剧的最高收视纪录,预示着现实主义题材的强势回归。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人民的名义》粉丝社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受众反馈和网际互动奠定了互动仪式的基础;观影仪式和讨论仪式的交替进行维系整个粉丝社群的运转;相互关注及情感连带催生了群体团结,并作用于社会现实,从而促进现实社会的改良。  相似文献   

6.
王海智 《传媒》2017,(10):27-28
伴随着以媒体融合为特征的电视剧营销模式的发展,《人民的名义》在开播不久,就受到了热议。相关数据显示,该剧播出第一集后,就收获了全网2.41%的收视率,占市场份额7.37%,列同时段第一:播出一周后,豆瓣网评分依然高达9分以上。截至4月20日,CSM52城市日收视最高达5.465%,  相似文献   

7.
在电视剧市场逐渐趋于理性的情况下,一部题材敏感的主旋律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却引发全民的关注和热议,通过剖析我们得知从其首播到全民看剧,全民议剧,它的成功绝非偶然。在市场的缺口,它以其精良制作,精致的人物刻画,回归艺术反映生活的本质,形成口碑话题引爆朋友圈,得到市场的认可。  相似文献   

8.
要提高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和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公益广告接受者及其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公益广告的审美接受活动可划分为公益广告在受众内心的"感知呈现阶段"、"完形构成阶段"和"审美评价阶段"。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因其自身创作特质与内容传播互动而广受热议。本文基于传播舆情的发展而将其内容传播互动部分划分为三个传播过程:电视剧内容的传达过程、电视剧相关的媒介营销过程以及受众之中的群体传播过程,并在场域视角的观照下分别进行考究,从而建立单向场域、双向场域以及多向场域三类传播结构模型,在场域结构下对《人民的名义》传播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如今,虚假信息数量不断增多,虚假信息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危机,社会影响十分恶劣,专业人士对假新闻的批判一直在进行,但是更多人关注的是假新闻的来源以及社会危害,探究虚假信息受众接受心理问题的人少之又少。人们相信虚假信息的原因就是虚假信息可以给受众提供精神上的慰藉,赋予受众一定的生活意义。事实上,受众对于虚假信息并不是全盘接受,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信息量比较大,受众对信息的接受也比较理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表征概念对热播电视剧中利己主义形象给予分析,对于不同道德形态下的利己主义形象予以观照。目前利己主义形象及行为在热播电视剧中较为普遍,主要体现在职场道德、家庭道德和个人道德品质方面。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信息,热播电视剧形象表现出的泛利己主义以及利己主义"合理化"现象,对于受众道德认知乃至实践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与误导。  相似文献   

12.
热播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远销海外,其播出版权被中国香港、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竞相购买;这部古色古香的电视剧,不仅给国内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风,同时也将中华文化吹向世界。本文基于影视受众心理的角度,对网络小说改编剧《琅琊榜》的热播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探寻影视受众的真实需求,并对网络改编剧的未来发展策略及当今国产电视剧的隐疾,给出一些建议,希望以此唤醒电视创作者的文化传播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丛众  刘叶琳  焦宝 《青年记者》2007,(12):32-32
近年来,明星选秀节目为看惯了平民选秀节目的观众带来了新的乐趣。尽管《舞林大会》与美国的《与星共舞(Dance with stars)》极为相似;《名声大震》是向英国BBC《只有我们俩》购买的版权,但是他们对于外国优秀电视节目进行模仿和借鉴,并让这类节目在中国得以开花结果还是对电视节目创新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14.
《人民的名义》记录了一部鲜活的官场现形记,让人看到贪腐之害,而敢于在荧屏上揭示腐败的真实,让观众看到的,则是对惩治腐败"刮骨疗毒"式的勇气。本文便是从这么一部反腐剧中提炼出建立干部廉政档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电视问政节目逐步兴起,成为视听传播领域的亮点节目,目的在于问计民生、管理政事。此类节目借助电视媒介,架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面对面沟通公共事务,创建协商机制,既符合受众需求、执政需要,又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功能和优势,实现了新闻与政治的有机结合,是新传播环境下传播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严肃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这与当今的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的传播是分不开的。笔者借助"5W"传播模式,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人民的名义》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结构。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17.
周杰 《新闻爱好者》2010,(3):99-100
《丑女无敌》是湖南卫视自制偶像剧。该剧自2008年播出以来,创造了新一轮的电视剧收视高潮。该剧在大胆创新的基础上,把握了受众的品牌认知、身份认同等心理,因而受到热捧。  相似文献   

18.
自2017年3月底开播以来,《人民的名义》迅速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收视率一时成为双网第一。该剧的热播固然得益于其在内容生产方面的诸多"突破性"尝试,但是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台网同播、主动设置话题、传受互动等全新传播策略,也为剧目走红助力良多。通过对《人民的名义》走红的传播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中国影视业发展探寻一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火爆”,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生活为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大最典型的人和事,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是因为观众对这些现实题材电视剧作品有着浓厚的精神诉求和心理诉求,这些电视剧关注当下、直面社会的热点、难点,这就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观众内心的一种情感寄托和慰藉。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内容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创造101》无疑是转型非常成功的一类偶像养成节目,自节目播出以来,就有持续不断的话题热度和受众参与度,创造了巨大的粉丝经济效益。受众消费心理引发了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反过来影响消费心理。本文从节目自身和受众两个角度分别分析消费行为现象和消费心理,深析节目大热的原因,并引发粉丝消费力对现代消费社会的影响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