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较西方发达国家起步晚,且始终处于评估体系的边缘.管办评分离体制要求政府、高校、社会三者职能分离,其中"评"的独立是关键.文章从管办评分离体制的角度出发,在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的基础上,以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协同学理论为依据,创新评估专家资源库建设,构建中介组织与多元主体关系模型图,就"管"办"评"三者间职能分工和合作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优化高等教育治理,需要构建管、办、评多元利益主体动态调整的协同机制。依据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构建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应发挥政府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服务引导作用,强化大学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办学主体作用,保障社会在高等教育治理优化中的监督评价作用。政府的服务引导、大学的办学主体、社会的监督评价三者聚合起来,形成了"政府、高校、社会"多元主体协同与"服务引导、办学自主、监督评价"机制的统一,进而达到构建"职责分明、相互合作与及时调整"三者协同的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机制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管办评分离”改革的核心是“管办分离”。管办评分离涉及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评价机构。管办评分离也就是要依法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评价机构这三大主体的基本权益,明确其应尽义务,就是要让这三大主体依法活动。“管办评分离”改革中的管、办、评三者不是平行关系,而是层级关系,管办分离是第一层级,管办评分离是第二层级。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中政府定位研究属于基础性和开拓性研究。文章从新公共管理、公共治理、行政分权、博弈合作等政府定位理论出发,对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所关涉的问题进行梳理,继而结合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探讨了政府定位理论在管办评分离中的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推进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应科学分析管办评权力结构,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不断探索政府在管办评分离中的角色定位,逐步构建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各主体既分离又协同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5.
管办评分离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深化综合改革的核心部署。从背景与动因看,管办评分离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新常态,是管办分离改革政策的深化,为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观照下,解析高等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的学理含义、权力性质,基于此从改革逻辑出发构建管办评分离的三角权力模型。最后从治理主体、权力基础、治理目标、治理方式等方面阐释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的公共治理框架及其要义,进而论述了管办评分离的公共治理实践变革基本条件和路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管理的格局是"管、办、评"三位一体,政府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学校的举办者,同时还是评价者。随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政府从以往唯一的规则制定者变为政策制定的合作者,不再是学校唯一的举办者和评价者。因此必须进行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府从"统治"走向"治理",重构政府、学校、社会及中介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海市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教育管理上构建了"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新格局,在中外合作办学认证体系上形成了"管、办、评"三分离的有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管办评”分离的教育体制,要构建“政府管、学校办、社会评”的 协同机制。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传统评估模式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 评估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在比较三种评估模式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审核评估是最优模式,并就如何 开展好审核评估提出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8.
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必将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高等学校将逐步由过去国家集中计划和政府直接管理,转变为国家统筹规划和教育部门宏观管理。而高等教育评估是政府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估指标体系将成为高等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增强竞争力,办出特色的最有力的调控杠杆。同样,在高等学校内部,随着学校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引入内部评估机制,不仅可以强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而且对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亦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中山大学是…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当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主要高等学校统得过死,使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而政府应该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没有很好管起来."因此提出要"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教育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点支持,办得不好的学校要整顿以至停办."中央的《决定》指明了当前对学校开展评估工作的目的与意义;其中虽然侧重于高等学校,但其原则精神对其它各级各类学校也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多元主体参与高等学校评估是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战略支点,具有推动高等教育社会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分类特色发展、深度融合发展、凝聚力量发展的时代价值。扩大评估参与面以凸显时代价值,协调多元利益以达成共益目的,统整多元对象以激发人本活力,开展多元量度以实现公正评价,推动多元使用以实现价值增值,实施多元治理以实现持续优化,是高等学校评估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路径。只有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创新变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学校评估多元主体参与形式大于内容、程序大于实质、姿态大于实效等问题,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助力成就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介绍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HEA)和美国教育部(USDE)的认证标准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阐释我国高等教育认证体制应该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如:评估主体单一,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元化评价方式;评估标准过分统一,评价指标过于量化;被评主体缺乏自我评价意识,参评思想偏离正轨等。对此,文章提出了改善建议:以内部认证逻辑为主体,实行内部认证与外部认证相结合;逐步建立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的市场调节机制,改变教学水平评估的"大统一"现象;增强被评方的"主体意识",做好"自评"与"整改"。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总体设计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在总结首轮高校教学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进行了总体设计,提出"建立健全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与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估制度"的基本框架。新的评估设计是我国高校教学评估制度的重大创新,这种创新突出表现在内容整体性、学校主体性、监测常态性、分类指导性和管办评分离新体制五个方面,在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方案及其实践中得到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4):131-137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通过深化高等教育管办评分离、明确高等学校功能定位、构建高等学校内部质量评价体系等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还存在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力不足、供给需求不平衡、人才结构性流失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理顺高校决策机制,打造新型"智库联盟关系";引入市场机制,坚守人才培养底线,挖掘多元结构性投资可获得性;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优化专业类别结构,提升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等可操作性策略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立教育治理体系的根本问题是实现教育的"管办评"分离,而"管办评"分离的核心在于明确"管""办""评"的职能,处理好"管"与"评"的关系。文章在介绍了国内外教育评估中"管办评"分离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实现"管"与"评"分离的困难;根据协商治理理论探讨了"管"与"评"体系在运行中的机制。同时,根据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中期评估工作介绍了落实"管"与"评"独立运行的具体做法,并对其路径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资源是维系高等学校主体职能发挥的各要素总和,其资源配置是提高高等教育资源效能,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直接赋予、竞争获取、达标给予、馈赠给予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四种基本形式。政府、大学、市场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核心主体,政府以强调资源配置公平为主,主要为高等学校提供政策资源和财力资源;市场以强调资源配置效率为主,主要为高等学校提供物力、人力及部分财力资源,并承担转换政府政策资源和财力资源的职能;高等学校以强调内部资源协调为主,重在促成内外资源配置的联动和自身组织资源的协同优化。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呼唤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是迈向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诉求、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及破解高等教育评价顽瘴痼疾的实践追求。基于社会文化语境与时代语境的探析,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的内涵主要包括评价观念、评价内容和评价手段等几个方面。从高等教育学术活动的本体价值与大学组织运行逻辑分析,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包括高校“双循环型”民主评估体系、指向大学职能实现的评管、评办、评学和中国式的高质量评价等维度。为扎实有效实现高等教育评价现代化,应明确政府的监管责任,落实高校的主体责任,强化同行的参与责任以及凸显社会的监督责任。  相似文献   

17.
李勉 《中国考试》2024,(3):28-36
将“双减”政策要求转化为中小学办学质量评价内容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是当前教育评价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应遵循质量为本、注重增值、尊重差异、多元参与的原则,通过细化指标形成测评点、研发适用于不同主体的测评工具、确定评价标准、构建学校办学质量指数等技术路径开展评价;同时还要建立政府部门协同联动、专业机构提供支撑、学校积极参与的组织管理机制,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追踪的政策闭环,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管办评分离是实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内在逻辑,也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必然选择。"管办评"作为主体向度、关键要素、基本方法贯穿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与方法论内涵。推进管办评分离教育改革,各参与方必须秉持改革共识,勇于自我革新,增进主体信任,强化主体自律,明晰各方权责,必须重构高等教育的国家治理结构体系,健全高校内部的办学治校结构体系,完善高等教育的社会参与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进10多年来,国外采用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即学生参与的方法,来度量高等学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水平.这一方法弥补了以政府、学校或中介等为主体进行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省级政府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的主体,省域是高等教育领域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关键。陕西近年来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仍存在着政府依法管理高等教育的新体制还未完全建成,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较为缓慢,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制度仍处于探索之中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省域高等教育领域管办评分离,需要科学规范省级政府管理权限,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形成社会依法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管办评分离改革工作监测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