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培根散文集》译介史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都曾翻译过这本散文名著,两译本风格迥异。然而,现今有关王译、水译培根散文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译本介绍,兼及从词汇、句法、修辞角度对译文概括性的评价,而对译文风格全貌着墨不多,或有零散,粗略的论述。此外,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甚少,译文风格对比则鲜有研究,而译文风格对比研究则能对散文翻译批评及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依据及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风格论对比研究两译本中风格的具体表现,直观地揭示两译文的风格,并通过译本风格结构性的阐述展示译本在风格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尹贻娜 《英语广场》2020,(11):22-24
随着翻译活动的盛行,人们越来越追求翻译的质量。散文的翻译仍然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基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本文分五个步骤对张培基先生的《白杨礼赞》英译版本进行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文再现了原作的风格特征,用词考究,是学习散文翻译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翻译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卞之琳的翻译思想源于其翻译实践,同时又对其翻译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卞之琳精美的译文处处体现着其翻译思想,同时也极好地证明了其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为理论工具,从三维转换角度分析两个外国译者C.F.R Allen,Arthur Waley和两个中国译者卞之琳、许渊冲的<诗经·揉有梅>的四个英译文.通过分析比较,Waley,Allen译文在文化维较多适应原文,卞之琳与许渊冲在语言与交际维更多适应原文.综合来看,两位中国译者的译文多维度适应整合程度高于两位外国译者.  相似文献   

5.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丛书自出版以来,在国内翻译界造成了很大影响。该丛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张培基先生所撰稿的译文集结出版,受到了英语专业尤其是翻译专业学生的喜爱。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从意译、增译、减译和替换四个方面探讨了张培基译文(以下简称"张译")中所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认为张译中的漏译、误译、增译、改译等现象是译者为了达到某种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体现,是散文翻译中较好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卞之琳与朱生豪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进行总结,大致包括四个主要目的:"为传承翻译思想而译"、"为预期读者而译"、"为赞助商而译"以及"为时代所需而译"。再者,以朱生豪与卞之琳的《哈姆雷特》片段为语料,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部分——目的论出发,在各自的翻译目的指导下,两个译者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本文从词汇、音律、双关语三个层面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使读者对原著和译文之间的转译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清初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古文观止》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精华,其中论说抒情、写景咏物各体兼备.罗经国先生从《古文观止》中选译32篇,译文将原文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从罗先生之译文,可以看出汉语散文的美是可以再现于译文的.但是,由于汉语散文独到的修辞手法和文字形态,翻译会受到种种限制,难以尽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9.
所谓翻译就是在通过对原文的思考、理解之后,再运用所需翻译的文字进行对原文思想的重现表达过程。较好的翻译,既可以保证原文的原滋原味,又可以体现出译文的美感与韵味。本文通过美学视角对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作进行探究,为散文翻译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婕 《海外英语》2014,(16):116-117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由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理论,主张译者在翻译时应努力完成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之间的"三维"转换。多维转换程度高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该文选取林语堂和Davis的译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角度,对《桃花源记》的翻译进行对比和分析。同时,该文尝试建构"翻译适应选择论"下中国散文翻译的评析模式,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1.
翻译家高健先生的翻译以风格见长,其译作精致周到、隽美考究,一方面能保留原文形式的语势,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语言的空灵美和意象美。本文借助高先生的《初雪》译文,遣词造句、节奏处理以及修辞运用三方面探讨其翻译风格,从而有助于我们从风格的层次上更好地赏析散文,理解散文风格的传译性。  相似文献   

12.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匠人的传统观念,向读者们展示出译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视角入手,讨论张培基先生如何以原作生命传承者、语言差异协调者和文化身份捍卫者等多重身份对译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以张培基先生的散文译著为例,分析了译文中归化法的使用情况,并且针对译者选择归化为主的翻译方法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旨在说明归化法也适合特定文学体裁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朱自清影响最大的抒情名篇之一,语言虽朴实平淡,字里行间却饱含着真挚感情,吸引、感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选取张培基先生英译的朱自清散文《背影》为文本素材,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对译文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该译文遵循了目的论"三大法则",即"目的性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很好地传递了原文完整的意义,实现了译文的"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15.
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重要部分,英汉散文翻译最重要的因素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充满散文所必需的美感。该文拟从接受美学关于原文未定点和读者期待视野两个角度入手,对夏济安《英国的乡村生活》译本进行分析,论述了散文翻译中跳出原文形式束缚,对译文进行美感再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接受美学对散文翻译的美感重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Longfellow的散文The First Snow原文及多种译文的赏析和对比,分析散文翻译中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结果表明要将散文翻译到位,就要做到译文和原文的形式美、内容美和风格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翻译家们对衡量翻泽的标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概括来说,翻译标准以“忠实”“通顺”为核心。散文是抒发作者情感的一种文学形式,所以散文翻译不仅要“忠实”,“通顺”,还要“传递原作的思想感情”。张培基先生凭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透彻理解和熟练驾驭,在翻译散文《巷》中力求做到内容忠实,译文通达顺畅,充分传达原文作者感情,实属一篇佳译。  相似文献   

19.
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在翻译界影响很大,不仅被用来翻译文言文,也是外语翻译中的准则。英语散文的翻译,最难的不是语言的翻译,而是如何传递原文所给人的感觉和神韵。也就是其中的"雅",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如何达到"雅"是个值得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邓萍  白等田 《文教资料》2008,(35):50-51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因此翻译散文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原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大提高了散文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