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头条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是一家有媒体属性的科技公司,一个内容创作与分发的平台,其愿景是"成为最懂你的信息平台,连接人与信息,促进创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今日头条作为“内容的搬运工”,原来是不介入内容生产的,现在为何要做媒体实验室? 刘志毅:今日头条确实不自主生产内容,而是专注于用人工智能进行资讯分发,连接人与信息,希望成为“最懂你的信息平台”.而做好这一工作,一方面要求我们服务好移动资讯用户,提高分发效率;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服务好内容创作者,营造好的创作环境.媒体实验室就是我们打造的一款服务于内容创作者的产品,用真实和及时的数据告诉创作者,“怎样创作,才是头条”.在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创作者们不仅能得到海量的文章内容数据,爆料内容,还有关于用户的人群画像数据,以及成形的数据报告乃至个性化的话题跟踪,让他们在创作中有据可依.  相似文献   

3.
<正>不论是对传媒人暗送"秋波",还是对传媒机构表现"暧昧",都不外乎对内容价值的"衷情"。本期,《中国传媒科技》专访今日头条头条号运营总监、头条号创作空间负责人吴达,请他介绍下2亿投资基金的内容计划。吴达今日头条头条号运营总监、头条号创作空间负责人《中国传媒科技》:从2015年起,各大互联网巨头在媒体领域纷纷圈地,特别是自媒体领域,各家也不遗余力招贤纳士例如腾讯的芒种计划。那么,今日头条作为一个以内容精准分发起步的公  相似文献   

4.
安娜 《传媒》2017,(18)
2016年,由媒体机构生产,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分发的内容,共有108801篇阅读总量达到10万+,有9336篇达到了100万+.毫无疑问,对于媒体而言今日头条平台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分发渠道.  相似文献   

5.
李芳 《青年记者》2016,(24):90-91
“今日头条”是一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通过技术算法实现对内容的快速导流和精准推荐,提升了用户体验,但内容总是缺点“干货”,“头条号”正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杀手锏”.体育类“头条号”在我国体育自媒体中具有标杆作用,本研究探析其传播实践,并思考未来的创新路径. “头条号”传播发展概述 “头条号”是“今日头条”针对媒体、国家机构、企业以及自媒体推出的专业信息发布平台,致力于帮助内容生产者在移动互联网上高效率地获得更多的曝光和关注,实现精准的品牌传播和内容变现.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认为机器人对于媒体人而言是个巨大的冲击,但本文认为,机器正在"解放"媒体人,机器可替代记者完成一些重复性的简单劳动,使信息分发效率大大提升,媒体人就可以专注优质内容创作。"今日头条"客户端的核心特点就是可以根据用户兴趣、职业、性别、位置等多达千万个维度进行个性化推荐,内容一旦创作完成,就会通过推荐引擎分发到需要的人那里。机器选择、推送将影响未来新闻客户端的竞争格局。  相似文献   

7.
<正>"Xiaomingbot"是自动创作、辅助创作的一部分《中国传媒科技》:里约奥运会之际,今日头条推出了"Xiaomingbot"写稿机器人,凭借其优异的表现引起了市场和用户的高度关注,推出这款产品的初衷是什么?李磊:今日头条是一个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内容创作与分发平台,一边是内容创作者,另一边是读者,连接两边的是人工智能推荐算法。内容创作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来帮助更多的内容创作者和新闻工作者更好、更快地创作高质量内容。"Xiaomingbot"是内容自动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眼下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一场大变革,互联网给传统媒体这些内容生产商们带来的渠道变革,愈演愈烈。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的数字内容分发渠道,正在改变格局。1月15日,在"2016今日头条未来媒体峰会"上,今日头条创始人、CEO张一鸣分享了他对媒体业未来的看法和趋势观察。  相似文献   

9.
王晓霞 《青年记者》2017,(15):85-86
自2014年6月国家版权局对“今日头条”涉嫌侵权案立案调查以来,聚合型新闻客户端所引发的版权争论频频出现.然而,与争议相伴随的则是“今日头条”用户数快速增长,截至2016年底,累计用户数已超过7亿,日活跃用户达到7800万.从“今日头条”近期变革来看,主要有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充分发挥媒体实验室大数据技术和用户数据优势,全面布局内容产业,同时将个性化推荐算法积累的分发渠道优势延续到更多细分领域,建立超越传统价值链的内容生态平台.二是不断加强版权合作和运营,优化审核机制,借助大数据技术传播权威信息和精准辟谣,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冀榕 《新闻世界》2020,(1):52-54
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新闻的创作与分发模式,给用户带来多样化的选择。尤其是信息抓取技术和个性化的信息推荐技术在媒介传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今日头条"内容运营的四个层面,即创作、成品、审核、变现进行分析,以期为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今日头条的快速崛起,依赖于信息消费市场升级下的非对称竞争,其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在内容建设、社交属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加紧布局。必须看到,今日头条本身存在三大结构性风险,如不及时破解可能危及自身发展命运。但今日头条所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媒体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将会促进媒体进一步分工,媒体职能进一步拓展,媒体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今日头条号是当下发展最快的新媒体,具有注册简便、体裁丰富、智能推荐分发效率高、变现途径多样等特点,对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2019—2020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为研究对象,通过今日头条平台搜索功能,逐个搜索期刊中文名或  相似文献   

13.
新年伊始,新华社连发三文质疑微信平台对公众号内容抄袭泛滥问题管理不力,再次引发新媒体时代的版权保护热议。微信和今日头条的版权问题可谓两个经典案例。前者的公众号内容抄袭泛滥,主要在于公众对新闻版权价值的认同度普遍较低,微信平台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管理机制;后者通过爬虫技术抓取媒体网站信息,以及存在的转码行为,则是新媒体技术对媒体认知及《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的新问题。案例在前,跟得上时代的技术和法律规范应该成为媒体版权保护"法与理"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对数智时代下跨平台用户信息过滤气泡强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同类内容智能分发平台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有助于平台和用户采取有效措施破除过滤气泡,提升信息多样性。[方法/过程]结合LDA主题模型和信息熵理论,以30746条用户文本评论为样本,测度今日头条和腾讯新闻平台用户信息过滤气泡强度,比较分析跨平台之间的异同之处。[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两大平台不会导致用户陷入过滤气泡,而是提高了用户信息多样性,且今日头条的提升幅度大于腾讯新闻。此外,两大平台的信息存在互补性,用户复合使用有助于提升信息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迅速发展、大数据的快速应用以及进入后PC时代受众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需求将数字化个性推送这一技术推到了风口浪尖。新闻资讯聚合平台今日头条自2012年创办以来,凭借对用户进行精准喜好分析和个性内容推荐而迅速走红。本文旨在以今日头条为例,分析个性推送技术在新闻平台大热原因;重点是思考其大热背后可能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今日头条将其界定为科技属性而非媒体属性的观念给新闻伦理与媒体责任带来的冲击;媒体一直存在的版权问题是否更加复杂?在分析带来的负面影响基础上,对个性化推送服务能更好地服务于媒体平台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早就听说"今日头条",但没当回事儿。直到前几个月,玩新手机应用端下载时,无疑中看到今日头条下载量2个多亿,我被"吓"到了。纸媒百万读者就是天量了。上亿啊,我滴神。下载——浏览,哎,再平常不过的热点社会新闻集萃,好不好,还都是东摘西抄的,凭什么上亿?当我把"今日头条"和几家财经媒体的APP下载量晒到私人媒体微信圈时,面对"今日头条"上亿下载量和某权威证券媒体APP数千的下载量,很多人对"今日头条"很不屑——内容太庸俗,没法看。再看不上,人家也是上亿的流量。广告商看中的就是这个。大数据时代,大  相似文献   

17.
如今,信息的生产已经从以前的媒体专业生产,转变为专业媒体、各类机构以及公众共同参与。媒体融合不断演变为专业媒体与自媒体、人的媒体与机器学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融合。①推进深度融合成为各级各类传统主流媒体的重要任务,传统主流媒体的客户端,也由新闻内容发布平台变为聚合平台,聚拢来自各个方面的新闻内容和信息,构建全新影响力。其中重要的手段,就是打造以“××号”为名称的分类内容入驻、发布、分发平台。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一方面会对传统新闻生产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新闻业在业务和理念上的创新变革。从"今日头条"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信息的挖掘、分析和整合;对受众的数据化精准分析和内容定制以及打造信息分发渠道,"今日头条"所体现的"数据为主,协同共赢"对传统新闻生产和价值实现理念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改革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梯队期刊项目的100个中文刊为样本,统计基于移动端的科技期刊新媒体内容在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的发布情况,结合实例提出科技期刊新媒体内容的多平台分发策略:将微信作为主发布阵地,同时根据各刊自身特点选择其他合适的平台,使新媒体内容一次生成、多次加工、多平台发布,以增加科技期刊新媒体内容的传播效果,提升科技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并拓展新的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一月之内,视频聚合平台风云骤起。《中国传媒科技》从国内知名互联网安全公司360处获悉,360与北京电视台合力打造的视频聚合平台"北京时间"初定于4月上旬上线,该平台由360总裁齐向东担纲,腾讯网原副总编辑杨福、搜狐网原副总编辑魏成参与其中。据披露,团队内部将产品定位为"视频版的今日头条",通过剪辑的视频来展示内容。作为对标物的今日头条,已跻身国内最大的信息聚合客户端之一。今日头条创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