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管理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业型大学是大学社会使命变迁与大学自身发展逻辑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三螺旋理论为创业型大学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螺旋理论下创业型大学的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包括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及价值重构、组织结构优化与制度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同时更加注重政府和企业等外部组织的介入,注重与政府、企业的战略性合作与联动,促进异质资源在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的跨组织整合与流动,形成良好的外部互动机制.作为三螺旋之外的第四方,社会中介组织可能作为第四螺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来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是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客观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必要性,系统梳理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尝试在"三重螺旋"理论的框架下,探索建立地方本科院校、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视角下的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的定位和作用,文章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为主题,引入三螺旋理论,旨在从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个层面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根本,以畅通生态运行机制为基础,以构建利益驱动制度为关键,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视角下的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的定位和作用,文章提出要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根本,以畅通生态运行机制为基础,以构建利益驱动制度为关键,构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协同创新理念是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是将高校、政府、企业、社会链接在一起的、相互融合发展的理论.在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多元发展主体之间构建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多元主体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发挥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构建完善、和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一是构建宏观指导与微观自主协同保障的运行机制;二是完善大学内部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构建合理完善的中介监督机制;四是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主体性与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担任着重要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地方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遴选了地方五所高校,通过资料收集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基于三螺旋的理论,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个方面研究分析了五所高校开展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开展形式及现状,并提出了构建以"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7.
三螺旋模型是知识经济背景下政府、企业和大学协同创新的一种新范式,主要包括政府主导模型、自由放任模型和重叠模型三种类型。三螺旋模型是典型的"耦合交互式创新",创新动力机制来自于政府政策驱动力、企业市场需求力和大学科研推动力的有机结合;传播机制具有高速、高效、低成本的特点。政府、企业和大学三方分工合作,政府是创新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推动者,企业是主力军,大学是支撑者。三方协调联动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三螺旋模型应用的最终目的在于打造目标一致的创新联盟,形成良好的政产研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三螺旋模型应用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适切性表现在:大学、企业和政府是"双创"人才培养的基石,混成组织是"双创"人才培养的关键,社会支持环境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和创业的逻辑起点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产业化,创业和创新的促进主体都离不开大学、产业、政府以及三者之间的协作。借鉴知识创新三螺旋模型建构大学毕业生创业三螺旋促进体系,可以在发挥大学知识链的主体作用、政府制度链的主导作用、企业产业链的助推作用的同时,以大学、政府、产业的三螺旋联动来营造毕业生创业的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从而统筹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依据三螺旋理论,对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发展主体及其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从纵向上讨论了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的作用机理,从横向上分析了政府政策引动、企业利益驱动、大学价值实现等三个发展主体的作用模式。据此动力机制,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提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三螺旋主体的融合策略,以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并不是唯一实施主体,企业与政府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三螺旋理论强调大学、企业和政府间的合作与相互作用,突出三方的协同创新,这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三螺旋理论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共同投入并建立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聚焦目标,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合力;同步发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良好生态;创新机制,提高校企政合作的紧密度;建立互动合作网络,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多级倍增效应;建立运作实体,创建新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11.
三螺旋理论强调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强调政府、企业、大学之间的关联互动。政府是制度创新主体,大学是知识创新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城市,要整合多种创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创业型大学,提高创新螺旋体的效益,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与创新组织机制,完善三螺旋空间,发挥智力优势,形成政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网络。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受到政府、社会、市场、高校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政府是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主导者,从主导模式的类型、运行机制、调适机制、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目标等方面对政府主导模式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探讨中央和省级政府管理、决策、服务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机制,使高等教育区域化政策更加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政府和企业三者间关系作为一种有效的合作创新模式,正日益受到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的关注.对于如何建立大学、政府与企业和谐共处、良性互动的关系状态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理论解析与方法,其中,三重螺旋模型是目前分析三者阃关系的主流模型.本文对三重螺旋模型理论产生的背景、三螺旋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三螺旋模型参与主体的角色转变与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下的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的定位和作用,提出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根本,以畅通生态运行机制为基础,以构建利益驱动制度为关键,重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三螺旋理论是研究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产业与政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范式。大学使命的拓展、知识观的转变、三个知识空间的提出是三螺旋理论形成的基础。以大学为主体,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考察大学、产业、政府的协同创新关系,对于大学治理创新有重要作用。大学应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增强创业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转变观念、确立高等教育产业化和产业创新的意识、建立高等教育产业化市场运行机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及形成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的新环境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以产业创新促进高等教育水平全面提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三螺旋是大学、企业与政府,以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纽带而联结起来,通过组织结构性安排、制度性的设计等机制,三种力量交叉影响,最终形成抱成一团又螺旋上升的三重螺旋的新关系,以此达到三者资源的共享与信息的充分沟通,实现各自效应的最大化。三螺旋的主体——产业、政府、大学都是创新的主体:产业是进行创新的基本场所;政府是契约关系的来源,并承担确保三个机构范围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的重任;大学则作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在大学、产业、政府积极合作与协作的过程中,每一个组织都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保持各自独特的身份,在合作中每个组织都可以成为创新组织者。三螺旋为研究型大学实现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校后勤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后勤的特殊地位,论述了构建和谐高校后勤的意义,并从发挥后勤党组织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重视稳定安全工作几个角度阐述了如何创建和谐高校后勤,以求更加有效地实现其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19.
我在《论高等教育运行机制》[1]一文中,对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弊端、西方发达国家高教运行机制的发展变化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的模式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教改的深化,我想对此问题再作些补充论述。本文着重谈加强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它在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与高校自主办学机制之间的纽带作用。一、新运行机制的形成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实行过三种不同的体制和运行机制。这种多变性,不但受到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而且受到历次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20.
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与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类型,它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工作实际更加贴近、与技术创新更加相关。高职院校如何抓住机遇,创建更加开放、更加实用、相对高端的高职教育类型特色,关键在于加强内涵建设:思想建设重在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专业建设重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要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上取得进展;团队建设要强化领导能力,优化内部结构,创新运行机制;制度建设重在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在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