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韩国导演朴赞郁的代表作品《共同警备区》为例,论述了象征手法对电影作品多重内涵表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电影有着重要的符号意义。本文从符号学角度对国产电影《看上去很美》中的象征符号及其象征意义、隐含意展现手法进行分析,研究符号学在电影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  相似文献   

3.
浅谈象征手法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励思 《新闻世界》2011,(7):238-239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最早是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后来扩展到影视艺术。张艺谋所执导的电影运用象征手法几乎达到了挥洒自如的程度,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电影的崭新形象。本文以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为例,探讨了电影创作中象征手法的多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温燕琴 《新闻世界》2014,(7):291-292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画面不仅仅局限于镜头的运用与处理,分切和组接,场面、段落的组接及转换,而是通过对画面光影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更深刻地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营造虚幻的气氛,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以及塑造整个影片的风格。影片通过众多色彩象征手法和光影烘托手法构建了一幅浑然天成的色彩与光影交织的画卷,展现了一个"美国梦"由开始到幻灭的过程。本文对影片的色彩意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栾熙彦 《新闻世界》2014,(5):232-233
拍摄于冷战时期的《奇爱博士》,是电影大师库布里克改编自彼得·乔治的小说《红色警戒》,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以及黑色幽默的讽喻手法,让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后取得了空前好评,虽然未获奥斯卡,但是在1989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这部影片有着"重要文化意义"而与《卡萨布兰卡》、《公民凯恩》、《飘》等一起列进了第一批国家电影保护收藏目录。本文就《奇爱博士》剖析导演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其中的深层隐喻。  相似文献   

6.
德国导演托比亚斯编导与制作的预告片《梦之后》,以象征与隐喻的手法,巧妙而深刻地展现了电影的内容与主题。从片中主人公的入睡环境、梦中景象、探究梦的方式与场所等方面对影片的象征意义做主观解读,试图学习影片独特的思考方法和表现形式,更深刻地理解其内涵和梦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电影《白鹿原》给人印象深刻的一点就是原著中凝重而真切的历史感在片中得到了较好的呈现。本文主要从符号学理论观点出发,解析导演王全安通篇运用解构主义手法,以秩序的象征与仪式为视角试图最大限度的探究中国宗族文化体系的冲突与重构。  相似文献   

8.
王洁 《视听》2021,(1):97-98
《饮食男女》作为李安执导的"父亲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从解体到重构的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李安在《饮食男女》中运用的镜头手法的差异,探究电影镜头语言对表现人物情感、关系变化以及揭示电影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片浮云》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名作《都柏林人》中的一个短篇。通过种种文学手法的运用,乔伊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片段转化成了不朽的文学名篇佳作。本文主要分析了文本中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主要有虚幻和现实的对比、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文本标题中"浮云"的各种象征意义。此外本文还指出《一片浮云》展示了乔伊斯作为一个现代主义作家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王玺  李静 《新闻世界》2009,(5):134-135
本文从象征的角度,分析了电影《图雅的婚事》中具有文化表征作用的头巾、交通工具和风速仪这三种符号,以及片中的马头琴声和苍凉悠远的蒙古长调。  相似文献   

11.
在电影文本《芳香之旅》中,电影符号具有丰富的时代象征意义。在电影叙事过程中,阐述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具有时代性的符号。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不断的变化,《芳香之旅》就体现了人生中不同时期的符号象征。  相似文献   

12.
胡珊珊  张颖  刘妍 《大观周刊》2011,(38):23-23
霍桑的《红字》自问世至今,一直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青睐。小说充分体现了霍桑象征主义手法运娜的高超技艺,本文对象征手法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3.
李静宇 《新闻世界》2014,(6):245-247
本文以中国电影《茉莉花开》与美国电影《时时刻刻》这两部表现了女性主义内容的电影为例,首先总结二者在电影主角、电影象征符号运用方面的相同点,其次对两部电影在叙事结构、影像语言、理论基础方面的不同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结合女性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中西方女性主义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电影《金刚川》的人物、故事、话语和立场四个方面归纳其叙事策略的创新,解读其如何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观念。《金刚川》中运用了普通群众的叙事视角与非线性多视角叙事手法,"小切口、大时代"的微观叙事,大量的方言与谩骂语以及采用普适的人性代替对立的立场,这四方面的经验可为今后我国主旋律电影创作提供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电影普遍追求娱乐化的商业氛围中,观众对《杀生》的关注点很容易集中在所谓的“荒诞喜剧”上,从而忽略了导演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本文试图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建立二元对立的关系,通过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的方式,解读影片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6.
刘昉 《采.写.编》2016,(6):146-147
本文着重分析了《驴得水》喜剧电影的形式、讽刺手法及其呈现出来的人性悲歌,探索了《驴得水》电影取得成功的原因,并阐述了《驴得水》对国产喜剧电影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剪辑艺术手段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与进步。文章以电影《夏洛特烦恼》为例,分析了蒙太奇剪辑手法在电影当中的运用,并详细阐述了音乐与剪辑艺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赛德克·巴莱》是近年台湾、乃至大陆电影市场中较为独特与优秀的抗日题材影片。该电影以真实的雾社事件为背景,采用长达五小时的篇幅,用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手法,叙写了赛德克族人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抗争中,找寻文化认同与灵魂救赎的故事。本文以人物群像分析为入口,重点分析影片的美学表现以及叙事手法两大层面,试图挖掘导演蕴藏其中的旨趣与主题。  相似文献   

19.
《阿拉比》讲述的是一个都柏林少年追求朦胧爱情,但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借助象征手法来揭示精神瘫痪这一深刻主题。文章着重分析亮光、黑暗这两种视觉意象以及多种听觉意象的对比运用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20):72-75
解读电影植入式广告,观众心理学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切入口。本文从观众心理学角度,利用拉康与麦茨的理论以及关于消费社会的理论对电影和植入式广告进行解读,并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认为电影植入式广告是观众"理想自我"镜像的刻画者,是观众消费欲望的象征符号,最终成为观众梦幻与欲望的交叠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