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容易出现意见分化、对立或聚集,产生网络对峙、网络声讨等群体极化现象.为揭示网络舆情演化系统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特性与形成规律,在分析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内涵、特征和形式的基础上,从网络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则、交互过程、群体涌现等出发构建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Multi-Agent系统,建立网络舆情演化中的群体极化模型,给出算法实现,并且利用计算实验方法验证群体规模、意见领袖数量、意见领袖观点等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影响,进而对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诠释.研究有助于把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以及监测网络群体成员的群集行为,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  相似文献   

2.
王龙珺 《新闻世界》2011,(5):117-118
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河北大学车祸案以及"我爸是李刚"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探究其形成的三种机制,探讨网络传播中群体极化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洪见骁 《东南传播》2013,(12):42-43
体育微博在体育信息的传播以及受众之间的网络互动上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网络中普遍存在着的群体极化现象也开始慢慢在体育微博中开始出现,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有其特有的原因,在网络和现实中都对人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新浪体育微博为例,努力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帮助人们理性地去看待体育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0年发生的典型网络事件为参照,对天涯社区的相应议题进行了量化研究,提出和验证了三个理论假设,结论发现:在总体网络议题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并不存在,但是不同议题下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差异显著。同时,本文也探讨了时间变量同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间的关系,发现"针对某一议题,随着时间变化,群体极化现象也会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5.
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群体极化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之中。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对于群体极化本身的认识还不深入并由此导致了对群体极化的一些误读。文章对国外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集中阐释了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社会比较与劝服性辩论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探讨了其对当代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JamesStoner)在1961年首先提出了群体极化这一论点,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认为在网络中也存在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他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群体极化是群体观点向某一方向倾斜的一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暴露出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特征。本文首先界定了群体极化的概念,进而深入地分析了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结合新媒体时代的特点,笔者分析了新媒体对于群体极化生成机制的三点影响:新媒体拓宽了群体成员了解他人观点的途径,新媒体增强了群体成员间的彼此交流效果,新媒体赋予了群体观点漂移更大的可能性。最后,本文指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分析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开展网络舆论研究的三点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网络群体事件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群体事件都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裹挟力,牵动着社会各个方面敏感的神经,正确把握并且从中找到启示对如何更好地处理群体极化事件甚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媒体时代,微博作为重要的社交工具,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微博发布信息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使微博在群体化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运用群体极化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围绕微博中娱乐新闻的群体极化现象,对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特征等进行分析论证,阐述群体极化现象强大的影响力,并由此提出一些对策,规避群体极化的负效应,净化微博及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王营 《新闻世界》2011,(6):100-101
本文分析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网友的选择性行为使他们很容易发现与自己见解相似的讨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存在文本偏见的新闻或帖子由于其本身的某种倾向,不仅引来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网友发表意见,而且吸引更多不了解情况的的网友关注并同意该观点,加强了群体极化;网络匿名状态下的群体心理,在讨论层层展开的过程中,这种激烈的情绪和观点不断复制,传染给其他成员,造成态度极化。  相似文献   

11.
田学敏 《今传媒》2011,(4):48-49
文章主要以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为例,揭示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效应,并以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舆论主体之正义感与非理性的博弈为切入口,寻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如何融合的方法,以及网络群体极化如何趋利避害的途径,最终发挥好其舆论监督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网络视域下亚文化群体的身份表现。以中国韩流粉丝为例,分析其在网络中的三种身份表现方式。韩流粉丝在网络中建立理想的虚拟身份;韩流粉丝进行"粉丝实践",参与"文化创造";在网络话题讨论中呈现"群体极化"。  相似文献   

13.
秦云幸 《新闻世界》2011,(11):94-95
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超丈本等特点使得网络舆论主体出于对某个议题或热点的关心迅速链接起来,形成网络舆论,在讨论过程中很快向某个意见方向倾斜,网络舆论主体群体极化。在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各个阶段,媒体扮演何种角色?又如何合理引导群体情绪,从而保持社会情绪的稳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近十几年来的中国社会因在转型时期内而出现了不同价值观的博弈,所造成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的不满情绪叠加,互联网成为其宣泄情绪的主要场所。研究社会公共事件的群体极化现象,有助于及时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给网络管理提供新的方向。在已有关于群体极化的文献研究基础上,选取江歌案进行个案研究,梳理其媒体呈现阶段,后深入剖析群体极化产生的原因,主要从网络、受众、媒体和社会四大方面着手。群体极化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才会产生的现象,单靠政府疏导无法有效解决,社会道德失衡加上自媒体的隐形推动,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了当前互联网上存在的群体极化现象,并基于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语域理论进行了尝试性的概念界定,且以"王宝强离婚"事件为例对群体极化现象中单极聚化的表现做了分析研究。关于如何理性应对网络群体极化,笔者从政府、媒体和互联网公司角度进行了探讨。从政府角度,探讨互联网群体极化利于提高治理策略的针对性,约束群体极化的破坏性,发挥群体极化的建设性作用;从媒体和互联网公司角度,则利于避免因为"信息回音室"的存在而造成用户"信息营养不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非理性行为的重要表现之一,如何及时发现群体极化的倾向是舆情预警和引导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引入分位数回归模型,以网络论坛为研究对象,尝试形成网络群体极化预警定量指标,以快速形成舆情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7.
周田溆 《新闻世界》2012,(5):177-178
本文对近几年国内网络集体群化现象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认为“现状、诱因和引导”是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主题。由于网络给舆论主体提供了一个新型的交流平台,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的特点促使了网民的聚集,同时也导致网民群体出现极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盘敏 《新闻世界》2014,(1):81-83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日趋显著,它影响政府决策、司法公正、社会文化风气及社会治理,成为社会深度转型期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深度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根源、高度发达的网络传播技术动因及网络群体心理规制下的受众心理渊源,是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动力机制,需要深入分析,以寻求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网络舆情传播的信息特征为分析基础,结合社交媒体传播的共性与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特点,提炼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群体极化生成机制,总结诱发群体极化生成的网络舆情事件传播模式,寻找化解网络群体意见冲突和激化的路径,呼吁共享、共治、共赢的新型网络公共讨论空间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网络推手的精心策划下,对外宣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企业杀手角色亦逐渐显现,我国企业屡屡因网络媒体中群体极化现象引起的舆论危机而碰壁,面对这种现象,本文在分析网络媒体中群体极化的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对企业面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解决之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