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的突出表现在于新旧体制的交织,社会利益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冲突和文化碰撞的加剧。媒体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和影响。低俗化问题正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媒介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2.
张玙 《新闻传播》2014,(2):37-38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媒介事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步加快,大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大众媒介与社会经济及文化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够起到积极的社会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一些社会问题已经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大众媒介对社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需要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进而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虽然大众媒介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本文主要探讨了社会转型期间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当前大众媒介急需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殷晓璐 《今传媒》2014,(8):52-53
本文以五四时期到建国后三十年到新时期再到新世纪数字化时代这四个时期大众媒介的变化发展为视角,探析了媒介形式、主导群体及媒介功能的转变,媒介的主导群体由社会精英阶层变为大众,媒介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由想象到形象塑造到参与建构再到全球建构并解构,力图从这一转变发展中把握大众媒介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郑芳  王培明 《新闻世界》2011,(1):183-184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危机事件频发,因此大众媒介的纽带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笔者认为,新时期媒介的纽带作用的内涵已大为丰富,表现为: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及时而有效的传达信息;消除不稳定情绪,正确引导舆论;实施舆论监督;缓解不安情绪、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像一只巨大无形的手,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掀起了思想领域内的第二次变革。新闻评论作为对社会变革的一种及时回馈,其构成要素(论题、立论、论证和语言)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新变。这种新变既是评论写作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过渡,又是由政治本位向新闻本位的回归,它使评论写作步入“平民化”的快车道。“平民化”是新闻改革中呈现出的一种崭新的审美价值。它是指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以一种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和平民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传播和接受、社会和个人获…  相似文献   

6.
媒介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机构,自身的经济基础,审美情趣,由大众社会赋予,同时又影响着大众媒介文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由新闻学关键词看新时期新闻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关键词可以说是特定话语价值取向的凝结 ,是语言实践过程中的纲目、骨骼。从一定意义上看 ,我国新时期新闻理论的变迁集中体现在人们对新闻学关键词的思辨、讨论和表述等语言实践中 ,表现在关键词的变化上。于是 ,考察新时期以来新闻学关键词的兑演 ,就可以透视新时期整个新闻理论乃至社会文化思想的变迁。新时期我国新闻学处于理论体系建构的探索过程中 ,确乎经历了一个由“党报”本位、“新闻事业”本位向“新闻”本位的转向。但从另一方面看 ,我国新时期新闻理论又在这种转向过程中 ,在“党报”本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积淀有一种理论结…  相似文献   

8.
从媒介变迁的视角,梳理了口传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影音媒介、数字媒介时期的大众阅读,认为阅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呈现阅听、阅文、阅图、阅屏的发展进路。从阅读载体、阅读内容、阅读过程、阅读环境、阅读主体五个方面重点论述数字媒介时期大众阅读的当前镜像。  相似文献   

9.
林美珊 《报刊之友》2012,(11):58-59
大众媒介如何建构吸毒议题,直接影响着受众对吸毒的认知和行为以及吸毒者在受众脑海中的形象建构,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关注我国大众媒介,探讨媒介在对吸毒(药物滥用)问题进行呈现时,出现的一些构建偏差。  相似文献   

10.
张海斌 《新闻前哨》2012,(10):100-101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发展并逐渐渗透进媒介领域,经济效益日益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一贯以严肃性著称的新闻报道,在媒体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的较量中日渐褪去严肃的外衣,以亲近的面孔示人。地方新闻更是凭借着趣味性和接近性的特征走俏于各大媒体。在媒体的商业包装下.地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日益由新闻本位向娱乐本位扭转。本文试图探讨地方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转变之路。  相似文献   

11.
何莲洁  张珂  王文静 《报刊之友》2013,(8):107-108,120
中共十八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更好更快发展的前提",电视媒介无可争辩的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喉舌作用,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我国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电视媒介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媒介价值取向。本文通过研究电视媒介价值取向的含义,就电视媒介在正确的媒体价值取向指导下如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
新闻作为一种公共话语形式,受到意识形态、社会语境等宏观因素及媒介价值取向、记者认知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报道中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相关报道中。本文试图从此类新闻报道中探寻出客观现实到媒介现实、再到心理现实这样一个路径,并通过大众传媒的媒介偏见现象、价值取向利益化和受众选择性新闻接受、刻板印象等影响因素探讨大众媒介与社会认知之间的具体互动过程以及受众的认知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媒介并不总是代表舆论。在近代中国,媒介仍然只是少数上层阶级的讨论平台,以党见、派见为本位,政治动员的舆论建构部分依赖于意见领袖与人际传播。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白话文运动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媒介语言的变化使得"在特定阶层内部的信息流动,借助白话文和报刊,向社会普罗大众扩散",对媒介功能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不同受众类型对实证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社会转型时期特定的属性决定 ,笔者认为 ,现在大众媒介同时存在三种不同性质的受众 :群体型受众、大众型受众和新群体型受众。受众的差异其实是整个传播模式的差异的反映。在利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大众媒介的时候 ,需要根据不同的受众类型设计不同的研究模式和研究重点。应该使研究模式根据研究对象而改变 ,而不是让研究对象去适应研究模式。以前使用的适合每一类受众的“万能型”研究模式有必要进一步细化 ;以促使实证性研究从“广度”向“深度”发展 ;促进适应中国的大众传播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下沉的声望”——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声望的下沉所造成的媒介形象危机引人关注。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造成知识分子媒介形象危机的社会因素:“断裂”的两极社会的形成、精英联盟的巩固、知识精英与民众的紧张关系等。而在知识分子内部,学术浮躁之风是造成知识分子声望下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颜维君 《今传媒》2016,(10):42-4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呈现出终端融合、渠道融合和行业融合的趋势,但传统的大众传播研究视角对于媒体在这一大融合背景下呈现的困境解释仍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媒介融合中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大众媒体的变革与人际传播研究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期对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研究中的应有价值与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试图从人际传播的视角来对大众媒体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李贺 《新闻世界》2010,(6):131-132
在大众媒介环境下,受众知情权的基础是"传者的真实",而非"受众的真实"。①在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的今天,一些媒体新闻价值取向出现了错位,威胁着受众的知情权。本文从当前媒体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报道倾向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新闻价值取向的错位对受众知情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的社会问题原则出发,对当下中国文化传播现状中面临的消费社会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消解、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解读及日渐式微、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迷失的功利主义取向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思考新时期的媒介使命应是从自身做起,加强“社会学的想象力”建设。认为当代大众媒介的贡献在于兼顾现代社会对文化消费的要求,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包围下走出兼顾生存与发展的良性道路,同时进行多主体间合作,真正做到从社会事实出发内外兼修,强大本土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大众媒介在传播活动中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对各种歧视女性的现象和心理存在着"无意识、不作为甚至推波助澜的态度"。"贤妻良母"论、"唯审美对象"论充的泛滥,导致男权本位思想或直接或间接的在电视广告中显现出来。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小见大的认识大众媒介在传播活动中对女性形象塑造和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全面转型的时代,社会转型也成为学界描述和阐释我国社会当下发展现实的重要关键词。在社会转型时期,个体的行为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总体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社会环境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