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梅 《视听界》2013,(6):82-83
通过历史碎片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视觉形象,建构出历史纪录片意图表达的故事和主题,加之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和瑰丽的画面,达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这便是历史纪录片的特色所在。本文通过剖析《昆曲六百年》、《凤舞神州》、《大秦岭》等历史纪录片表现的主题,阐述了历史纪录片与文化展示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存宽 《视听界》2012,(4):58-60
纪录片以其纪实属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观众的欢迎,像《大国崛起》、《故宫》、《敦煌》、《天启》、《大秦岭》、《我决定爱你》、《生命》、《美丽中国》等。《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引发全民纪录片热潮。考察优秀纪录片可见,叙事技巧的创新为纪录片赢得受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Documentaries)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是因为它们试图'记录'真实'世界的某些特征。"从这个简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纪录片的界定涉及二方面:对象世界的"真实";记录世界的方法;纪录片中所表现的"真实"。对象世界的"真实"是建立在事实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没有事实和价值判断也无所谓真实。表现的"真实"是通过画面、图像和声音等具体的记录手法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切入点,试图探究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进一步展现出电视纪录片强大的文化品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周兵的《外滩佚事》、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和周亚平的《城市之光》是三部有关上海世博会的纪录片,这三部纪录片尽管内容和形式都不相同,但却不约而同地大量使用了娱乐化的表现手段,致使其应有的认知性下降。通过对这三部纪录片的分析,文章试图揭示纪录片娱乐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欣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238-239
本文试图通过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表达方式和叙事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现阶段的中国纪录片如何使用国际通用的影视语言表现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变迁.  相似文献   

7.
王蓉 《东南传播》2014,(8):100-101
以真实为核心的纪录片,其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是创作者赋予材料以意义和解释的方式。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以《西藏一年》为例子,阐述和分析人文主义纪录片的叙事内容、表现方式和结构等,从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文类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进程促使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有利于文化传播。因而,字幕翻译研究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鸟瞰中国》纪录片字幕翻译的特点以及技巧,希冀为字幕翻译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超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204-205
在中国纪录片创作史上,经典之作经过时间的洗礼至今绽放着熠熠光辉.但是所谓传世佳作毕竟凤毛麟角,大多数纪录片很快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究其原因,除了题材上的先天不足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创作者没有利用好纪录片视听元素修辞表意的功能,从而使作品没有很好地被艺术化表达,以致作品主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度,不仅直接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给“电视无深度”又扣上了一顶大大的帽子.本文将试图以几部中国经典纪录片为例,论述影像修辞在纪录片中的具体表现,并就其对于纪录片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类型。最近20年的纪录片创作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尝试。本文在对《大国崛起》和《中国崛起》两部中外同类型纪录片进行文本、镜像层面横向比较的同时,也对民族志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表现和启示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孙平 《青年记者》2013,(6):69-70
回顾我国大型的纪录片,以水为题材的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从万人空巷收看的央视纪录片《话说长江》《、话说运河》,到20年后的荧屏巨献《再说长江》;从雄伟壮烈的《点击黄河》到温婉多情的《西湖》;从历史人文气息浓厚的《江南》到直击当下现实的《大三峡》、《水问》,从异域纪录片《海洋》在中国热映到我国第一部梳理海洋文化的《走向海洋》诞生,以水为主题的纪录片不胜枚举。纪录片似乎与水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从《望长城》看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亚丽 《新闻窗》2008,(6):68-69
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发端于新闻纪录片。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华民族伴随着“文化寻根”的兴起,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经历了一个过程,即用单一图文贴片再现过去发生的事件到借鉴和充分使用电视手段与电脑数码技术相结合的综合表现方式,站在现代人的视角,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展现千年历史长河里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中央电视台1991年播出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望长城》,为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创作树立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陈乾生 《今传媒》2022,(11):82-84
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乡村作为城乡的二元对立结构,无论是在“乡村人口”或是“乡村面积”上均呈现逐步下降、缩小的态势,故乡的人、事、物、理正在被边缘化,甚至已经消失不见。具有影像纪实属性的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试图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探索乡土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故乡之间的联系,借此引发社会对乡土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消费社会视阀下,文化风险在转型期的中国表现越发突出,尤其表现为传统高雅文化的缺失等。央视纪录频道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京剧》,因首次对京剧艺术的全景展示、节目内容的人性表达、叙述策略的高超,为受众描绘出京剧艺术的盛世,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广泛好评。本文以纪录片《京剧》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解读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因素及影响,旨在为消费社会中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5.
解严后台湾纪录片创作异军突起,《生命》、《无米乐》、《看见台湾》、《湾生回家》等纪录片纷纷进入院线并且获得不俗票房,从而在海峡两岸产生影响,促进大陆《喜马拉雅天梯》、《二十二》、《我在故宫修文物》、《天梯:蔡国强的艺术》、《冈波仁齐》等一批院线纪录片出现.台湾纪录片的区域特点意味着呈现一个完整的"孤岛"想象,表现岛上生民的苦乐哀愁,进而寻找共识,促进社会和解.这是解严后台湾纪录片的创作主旨,也是台湾纪录片与民众产生共鸣形成观影热潮的主要因素.台湾纪录片既有追寻历史,溯源文化根脉的厚重主题,又有再现当下生活场景,传达乐活精神的轻盈题材;既有青春、励志的主流纪录片,又有表现边缘人群、同性恋等实验意味鲜明的文艺纪录片.伴随着海峡两岸电影产业和艺术创作的交流进程,台湾纪录片聚焦于小岛呈现众生真实生活场景,有着乐观底色,并将观光文旅、社群进步、环保和社区文明等现实目标紧密结合的创作风格已然影响着大陆纪录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6.
人文纪录片因特殊的文化独特性,在当今传播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越偏离纪录片地域文化的地区,对人文纪录片的需求度越低。人文纪录片如何体现出人文反思和价值,同时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让我们通过《西湖》,到《南宋》,到《艺术:北纬三十度》,再到《一本书,一座城》,接着到《杭州》,从这几部人文纪录片中一窥,谈一谈人文纪录片的人文精神表达,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莫青 《今传媒》2016,(10):107-108
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播出,让笔者看到该纪录片的策划者们不仅仅是在拍摄制作一个纪录片而已,从策划选材到拍摄制作,再到播出宣传,最后形成品牌节目,他们做的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遗产传承的一项事业,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则是这项文化事业最好的载体。本文主要探讨一个微纪录片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所能带来的商业价值有多大。  相似文献   

18.
大型系列人文纪录片《大美肃北》入选2019年第三批优秀国产纪录片,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后反响强烈,该片通过多视角的记录方式,呈现了肃北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当地蒙古族人民敬重自然、携手守望和共创美好家园的动人故事.《大美肃北》将人类学与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相融合,不仅可以为时代留影、为后代存档...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优秀纪录片已经走上了文化寻根的道路,试图再次唤起那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国人忽略遗忘的文化记忆,重新为自己找到历史发展大潮中的准确定位。引发收视轰动效应并得到国际承认而获得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两项大奖的民间个人独立制片的《归途列车》就是一例。此片以大见小,通过几千万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艰难历史性的脚步,发掘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在社会经济发展里程中以及文化传承中的迷失,失落了安身立命的立足点。本人就此片试探讨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十集大型纪录片《雪板的尽头》全景呈现了冰雪运动纪实拍摄生产的技术书写特质,从遗产形成的技术性和传承性看,这部纪录片呈现出我国在冰雪运动的视觉传播方面的技术创新,技术书写表现了冰雪运动的空间美、动感美和人文美,也赋能纪录片形成内涵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冬奥会纪录片的媒介遗产功能的重要表现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