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谈到的劳动创造了美是以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为基础的。从哲学的理性角度看,美感不能证明"异化劳动创造了美"。合理的表述仅仅止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的表述"劳动创造了美"。  相似文献   

2.
异化劳动条件下,劳动产品的占有者、设计者自由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劳动者由于人类不可能被彻底压抑和根除的创造本性从而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积累和日益丰富,劳动者也会渐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由自觉的"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异化劳动和美的创造之间是交错多维的辩证关系:异化劳动既生产丑同时又创造了美;异化劳动对美的创造有消极作用;以分工形式存在的异化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的创造。异化劳动是一个必经的历史过程,具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积极创造条件去降低异化的程度,从而在劳动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的生存意义,并最终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的极大进步,实现异化的彻底消亡。  相似文献   

3.
美的创造是与劳动分不开的。由此进而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时期美的创造与异化劳动问题  相似文献   

4.
异化劳动所创造的美以劳动者的异化为成本,劳动者失去了享受美的权利和机会。资本介入使异化物质化,掩盖了劳动者所受的精神损失,是资本家让劳动者的异化变得表面合理化的伎俩。私有制是异化的总根源,是抑制自由创造的藩篱,只有通过对私有制的积极扬弃,以达到人自身本性的归复。  相似文献   

5.
人的创造能力来源于精神,精神是人创造发明的不竭源泉。但是,如果精神生命中的创造本性被异化为非创造性的东西,那么人就有可能由于精神异化而丧失创造发明能力。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终生毫无任何创造发明,正是由于这些人的精神被异化造成的。只有克服异化、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才能拥有强大的创造发明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异化劳动的社会性层面而言,劳动与异化劳动并非界限分明。两者之间存在着的张力使美的创造成为可能。同时,由于时空距离的转移,同样的异化劳动产品面对不同的审美主体从而产生新的美学意义;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的精神愉悦成为美感产生的主观可能;社会分工是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从社会发展而言,社会分工为异化劳动的主体提供了继续生存的条件,从而使美的创造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异化劳动”与“劳动创造美”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命题。关于这两个命题,学界存在一些争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都很关注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以及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从对劳动的分析入手,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马尔库塞认为爱欲是人的本质,但资本主义社会却利用技术理性使人们仅仅满足于虚假需要,出现了消费异化。他主张通过艺术和审美形式来实现人类解放,但由于缺乏现实依据,不免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异化"一词虽然不是马克思的首创,但他在<19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做出重新的解读,在劳动中阐释了"异化"的含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异化劳动"的表现,从而得出人的本质的复归要靠实现对异化的扬弃来完成.  相似文献   

10.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综合了费尔巴哈的人化史观、赫斯的行动哲学、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学说和社会主义者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突破,是对哲学、经济学与社会主义学说的一次尝试性整合.他批判了前人非科学形态的异化理论,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异化劳动理论也为我们研究分析现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对于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曾经引起美学界广泛和持久的争论,本批评了把“美的规律”归于客体对象,即事物自身规律的观点,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章认为客体对象自身并不存在所谓“美的规律”,“美的规律”蕴涵在人类合规律与合目的创造性的活动中,是属人的规律,是人自由创造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均衡价格决定,价值的本质是计量社会劳动的工具,是社会公平分配的依据。随着时代发展,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不能单纯限定在物质生产部门,凡是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的活动都创造价值,都应依据其一般劳动耗费而取得相应的利益回报。  相似文献   

13.
欣赏美是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注意培养欣赏美的能力,创造美是大学生应尽的义务,他们能够在许多领域里创造美,欣赏美与创造美是辩证的统一;欣赏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创造美是欣赏美的物化结果。  相似文献   

14.
论艺术的形式美及形式美的创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容与形式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它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艺术作品应该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形式美既受内容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作用,有其自身的规律。“黄金律”、“有意味的形式”等,都是形式美规律的体现。形式美的创造则应遵循变化统一与化繁为简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5.
通常把美的创造表述为审美意识的物化。实际上,从一般审美意识的形成到美的实际创造,必须经过审美实践意象这一中介环节;美的创造过程就是审美实践意象的观念建构和物化过程。审美实践意象是一种涉及意志、指向审美创造实践的形成于创造主体观念中的“内心图象”,它规定着美的创造方向、方式和实际成果。审美实践意象的建构过程,是在美的理想的指引下实现马克思所说“两个尺度”的统一,具体体现为合理(合规律)与合情(合目的)并以情为主导的观念统一。  相似文献   

16.
书法是以线条构筑文字、表达意象、抒发情感的一门抽象艺术,也是一门视觉形式艺术,有其独特的属性和内涵。在书法创作中,丰富的点线是基础、完美的结体是重点、合度的形势是特征、生动的情韵和高雅的意境则是灵魂和核心,所有这些都是书法创作形式美的具体体现,也是书法艺术唯美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别从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统摄力以及审美创造力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审美能力提高的途径和方法,提出在审美教育中,既要学习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知识,又要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和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感受美、判断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