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大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对甘肃省河西和河东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回归分析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研究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分析了原因,着重强调必须走出理论误区,以经济发展区和工贸园区作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必须加快城市文明的扩散,促进人口城镇化.  相似文献   

3.
李鑫 《现代企业教育》2012,(18):186-187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是新的经济增长极。现阶段,我省城镇化水平依然很低,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依然突出。要实现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摆脱经济与体制因素的束缚,采用各种措施和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均与城镇化的高度发展密切相关。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是新疆"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与全国、西部地区差距大,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协调,财力有限和人才匮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城镇体系建设,优化区域城镇结构;加大城镇建设的投入,改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Panel Data Vector Autoregression,PVAR)模型,研究城镇化、经济增长和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率有积极的作用,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但是城镇化率与产业转移不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影响具有当期效应,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对城镇化的冲击影响滞后一期,而贡献性方面,城镇化水平受自身影响较大。因此,要注重优化经济环境,专注过程监控,把握城镇化契机。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2~2013年统计资料,以云南为例进行相关研究,研究表明:1.城镇化和经济发展间存在复杂多变的耦合关系;2.政府政策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3.其协调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对此,发展较好的地区中心城市,应注重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城镇化水平限制经济发展的地区,应消除限制因素,发展特色小城镇;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均较低的地区,应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小城镇,以此推动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AHP的城镇化水平测度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地域景观、生活方式、文明程度6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测算指标权重,模糊隶属度函数构造模糊矩阵,从而测算出河南省18个主要城市的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值和城镇化水平一级指标的分项测度值.结论是: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总体来说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度处于较低水平;人口城镇化、地域景观和生活方式城镇化水平总体来说处于中等水平;文明程度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城镇化的经济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村经济发展、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工业化发展水平及产业布局结构等。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结构、第三产业水平等方面来看,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化的经济动力条件是优越的,但也存在不足,为此应完善城镇化经济动力机制及城市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面对发展机遇,北部湾经济区应该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新经济增长极建设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实施城镇化建设这一区域指导性战略。  相似文献   

10.
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3个维度,以及生活水平、教育和医疗3个方面,分别构建城镇化和区域贫困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并结合GIS技术,以湖南省的37个县市区为对象,研究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贫困程度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武陵山片区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贫困地区数量大,占整个区域的89%;(2)城镇化综合指数与贫困综合指数成负相关性,即城镇化综合指数越高,则贫困综合指数越低,城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3)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地区在空间上零散分布,仅有市辖区、县级市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4)根据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贫困综合指数的分布状态把研究区域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贫困综合指数相对应的占整个区域的35%,异常型占8%,高低型占19%,低高型占30%。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本文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出新疆及其城市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偏离差,并据此划分协调度类型。结果表明:目前新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计算的18个城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很低,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1978-007年云南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云南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云南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要强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云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相关资料,构建了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人口类、教育类、经济类和土地类四大类15项指标。文章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功效系数法,对云南16个州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论显示云南省各州市的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昆明市城镇化水平最高,排在第一位;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红河州、大理州排名靠前,城镇化水平较高;昭通市、文山州、临沧市、迪庆州、怒江州排名靠后,城镇化水平偏低。本文最后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云南省城镇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同时城市化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载体,因此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依据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因子分析、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采用城市化的综合指标,对安徽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安徽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城市化水平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正向作用明显强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反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云南拥有众多的高原淡水湖泊,湖区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区和粮食主产区。但近几十年来,随着湖区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不断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剧,以滇池为代表的九大高原湖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甚至面临着生存之忧。本文在分析九大湖泊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力求探讨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理论及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16.
何镇宇 《云南电大学报》2011,13(3):76-78,96
运用云南省1978年——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对云南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这表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之间呈现出一定的协调性,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存在互相牵制机制;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强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需要继续保持经济较高增长,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才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正向意义.构建地区人才吸引力程度的评价体系,从地区经济水平、人才生活环境与就业环境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测度,运用熵值分析评价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水平,得到广西2000-2012年地区人才吸引力的各个指标权重,其中,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4238(地区经济)、0.2983(就业环境)、0.2780(生活环境).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证实了人才吸引力与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正向相关关系;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探究地区人才吸引力各维度对城镇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经济水平与人才的就业环境是吸引人口迁移至城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以释放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文章基于1978-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建设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建设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个较小的负向作用,但在长期内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河南省应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城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深化制度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公共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5个维度,运用熵值法对广西2003-2012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用主成分回归对广西新型城镇化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其中经济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影响广西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依次为行政力、产业集聚力、市场力和外向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