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指令性课程的终结与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语文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形成及弊端,阐释语文新课程的教育理论及课程理论之基础,着重指出语文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在语文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将得到一次解放,将成为“自己的课程”和“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
潘涌 《教育导刊》2002,(12):18-21
本分析了语指令性课程范式的形成及其弊端,阐释了语新课程的理论基础,着重指出语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预期在语新课程环境下,语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将得到一次解放,成为“自己的课程”和“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即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将得到一次解放,将成为"自己的课程"和"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视野下教学问题行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其价值取向有了全新的变化:一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二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三是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在新课程的视野下,教学具有了主体性、生成性、全面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等特征。若以新课程的价值观审视、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现诸种教师习焉而不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其价值取向有了全新的变化:一是变课程的统一和求同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宴异;二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三是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1]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理想的教学具有主体性、生成性、全面性、发展性和生命性等特征.假如以新课程的价值观审视、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就会发现诸多我们习以为常而不易察觉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变语文课程的统一性和求同性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语文课程的与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的发展本位。这样的语文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无疑给沉默多年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水,本文是对新理念下的几种阅读教育法深切体会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活动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场面热闹的背后,“语文教学迷失本位”的问题日渐严重。追根溯源,作为教学筹备阶段的文本解读出现偏差:误读、偏读,不可避免地起了“帮凶”的作用,直接助长了“非语文化”,甚至“去语文化”流弊的肆虐、蔓延。本文旨在通过独立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策略的研讨,阐述如何变“思想性解读”为“文学审美性解读”,以期实现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本位,追寻学科特色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变化。语文教学正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发展本位转变。然而不少教师对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仍很模糊,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运用,但“语言学习”与“精神培育”裂开的现状仍很严重,或一味地强调“感悟”,得“意”记“言”;或一味地注意“实践”,只见“语言”不见“精神”,甚至因为过度地追求“丰富的人文性”而丢失文本,空谈精神和思想。[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位,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么进行语文教学呢?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不仅为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也对班级建设的管理者——班主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过去,班主任往往把学生视为单一的认知体,以“知识本位”的视角审视学生,评判学生;以“教师本位”的心态居高临下地去管束学生,监控学生。在这种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不断地遭到摧残、扼杀。因此.班主任只有变“知识本位”为“个性本位”,变“教师本位”为“学生本位”,  相似文献   

11.
看雨的心情     
新课程已经步入实施阶段,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一、在普通中专实行语文综合能力测试的目的 1.是为了有效地推行语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中专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 普通中专语文教学由于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目前还没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长期沿袭“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实行语文综合能力测试,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有力地推进语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以全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位.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么进行语文教学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本位表述”是指立足于语文课程知识本位基础上的对语文课堂结构的一种言语表达和叙述形式。 “本位”是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叩问,即询问教什么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知识包括语言学知识、文字学知识、文章学知识、文艺学知识等为对象的本位知识。语文课堂教学要站在语文的本来位置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5.
2006年秋季我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由于传统课堂教学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本位、以教案为本位.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互动为本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生成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1数学生成教学的涵义“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概念,它与“数学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数学生成教学过程中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不…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未来语文教师行为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互为转变,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语文新课程为未来语文教师的岗前培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高校课堂“讲座式”或“一言堂”文化模式被颠覆改变。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登台演讲、展示能力的机会成为教学共识。在语文新课程引领下,未来语文教师经历超越常规的新手变熟手过程:即课程与教学认知、解读、规范、反思反馈及对教学对象非智力活动和智力活动的有效开发。新课程的语文教学实践使大学生精神风貌全面改观,使之尽快成为中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生力军。  相似文献   

17.
何云 《考试周刊》2012,(73):49-49
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我在作业设计中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使我对语文作业有了新的定位。使作业“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承担了“掌握运用语文规律”的角色:而身处广阔的农村天地,“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又帮我打开了作业设计更为开阔的思路……总之。“新课程”赋予语文作业“新面孔”。  相似文献   

18.
在课程改革中,作为语文教学,如何应时而变,推陈出新,与新课程同步,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探索的问题。我以为,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亟侍强化以下“四种意识”。  相似文献   

19.
徐湘斌 《湖南教育》2003,(16):52-52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会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结构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改革后,物理、化学、生物将合三为一,更名科学课程。这样一来,对理化生教师的要求就会提高。随着课程整合与教材整合,教师也将“整合”。中学现有任教的教师中,绝大部分还不能承担新课程教学或者说还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教物理的不懂化学,教化学的不懂生物等。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素质不全势必会造成教学中的“短路”、“断路”现象。中学科学课程教师有必要在继续教育中提高能力,适应这一变…  相似文献   

20.
张玲  冯桂 《考试研究》2013,(6):73-76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课程基本理念的首位。为贯彻“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真正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以学生学习活动全过程评价为主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对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语文素养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