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晋绥边区党和政府把农业作为战时经济的主体重点加以经营,在恢复正常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潜力。边区党和政府积极鼓励垦荒事业,专门制定法令进行政策扶持,通过经济杠杆作用奖励发动民间力量兴办水利事业。同时,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奖励某些特产的种植,增加农业的综合效益。畜牧业也得到大力扶持。边区粮政是农业生产成就的具体实现,也是边区财政制度的重要组成。边区党和政府严格执行粮食财政的预决算制度,规范粮食的支出程序,逐步完善粮食财政制度,并采取政府赈济和民间借粮相结合的办法,调剂粮食资源。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原动力。在抗战的特定背景下,发展淮北根据地的农业经济,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淮北边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减租运动与农业税制改革,灵活采取各种办法进行农业综合建设,既保障了根据地的军需民食,对于其他各项建设以及抗战胜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淮北边区政府发展农业经济的思路是正确且行之有效的,为以后的农业建设及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农业作为战时主体经济,得到晋察冀边区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垦荒地是边区农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综合规模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部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有效办法。兴修水利是提高农业生产潜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另一重要手段。边区党和政府发挥政策指导优势,在种子、肥料、耕畜等各生产要素环节帮助群众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产量。边区党和政府对农业生产领域的社会服务包括提供农业贷款、鼓励互助合作和机关部队生产等方面。粮食财政不仅是粮政的重要环节,也是正规化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调剂是解决边区内部粮食丰荒不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农业生产运动是依托有序组织体系展开的。此类组织体系可细化为两类:一方面是中共党组织,另一方面是为完成农业生产既定的目标而新设立的机构组织。中共党组织居于领导地位,其他组织则是政策的执行机构。淮北抗日根据地以此为依托,先后开展“两减一增”、垦荒、兴修水利、纺织等运动,取得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平北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冀热察三省和三个伪政权的结合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这一地区抗日斗争的坚持,对晋察冀乃至华北抗战的胜利.对抗战胜利后党在极其复杂的形势下进行国内斗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政权,有着突出的特点,最突出的有以下七个方面:建立议行并列的政权体制,加强对政府的监督;实行“三三制”,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广泛的政权;实行普选制和竞选制,使广大群众具有监督权、罢免权;实行“精兵简政”原则,达到执政成本与社会负担的均衡;严惩贪污腐败,保持良好作风,建设廉洁政权;切实为群众谋利益,把政府建成“帮忙政府”;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实行正确的执政方式。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战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党和政府认真领会中央教育方针与“冬学”经验,通过试点把中央精神和浙东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党和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社会动员开展“冬学运动”,制订了详实的顶层方案,并采取模范典型引领,充分运用动员方法和技巧;在“冬学运动”中团结改造基层知识分子,使之成为进行社会教育的内生力量。因而,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冬学运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为浙东抗战胜利和人民群众政治文化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而引起的中日民族矛盾尖锐化、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为了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克服抗日根据地严重困难的局面,放弃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提出了“减租减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适合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指引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以大生产运动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为改善民生和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9.
1944年侵华日军发动“一号作战”,河南省中西部几乎全部沦陷。为继续抗战,拯救豫西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创建豫西抗日根据地。1944年7月,中共派遣皮定钧、许子荣等率部挺进豫西,积极打击日军,从而掀开河南抗战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11.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形成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思想。本文对近10年来国内学者研究邓小平"三农"思想的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使我们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
发展劳务经济对河南发展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增加农民收入,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实施,走出一条既能充分促进农民就业,又能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13.
城市对现代化的垄断和农村的虚空化使农业生产没落了,使农村生活萧条了,使农村的脊梁被抽掉了,这个过程带走了农村从经济、文化到意识形态上所有的价值。农村的年轻人要面对的问题是在这样日益萧条的农村,他们看不到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农村成为农村人想要挣脱和逃离的生死场。乡土中国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嬗变,"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充满创造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开拓勇气的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14.
依据我国西部地区“三农”问题的实际,大力发展农村创业教育,构建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和模式,是促进西部地区农村“三化”实现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必须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深入认识农村创业教育的内涵,探讨科学有效的农村创业教育模式,强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村“三化”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5.
传统小农经济的普遍存在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困落后,因而改造传统小农经济就成了中国人民寻求自身解放和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在倡导和推行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了伟大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遗留下来大量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当前倍受关注的“三农问题”的出现。反思这段探索的历程,会发现农业人口过多与土地资源稀缺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而这一基本国情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沿,社会阶层结构及各阶层相互关系经历了激烈的调整和重构,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引发了根据地所属区域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为"三农"服务是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阐述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就农村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体育的发展,受到农村客观条件和农民主观认识的影响。了解农村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性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引导农民积极从事健身活动,促进农村体育健康、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素质问题.电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说到底是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为此,电大应发挥系统优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提高农民素质搞好服务.  相似文献   

20.
小康社会建设与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我国小康社会的基石,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农村经济的振兴,需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政府应成为撑起农村职业教育的支点,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