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伍子胥变文》在佛教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其中却深蕴着儒家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如儒家的“天人感应”、“孝道”、“惩恶劝善”等思想,体现出儒佛交融的特点。考其缘由,在于佛教作为一外来文化,要想在儒家思想文化深厚的本土生存、发展,必须要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以努力寻求两种文化之间的契合。  相似文献   

2.
当一种文化移植到其他国家时,必然会和本土文化产生冲突。所以它必须改变自己的教父以适应新的环境。佛教在传入中国以后,佛、道、儒之间冲突不断,日渐调和,从而使禅宗从原有的厌世苦行的佛教转变为中国化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3.
作为两种异质文化,儒佛在道德伦理、人生虚实和因果报应等方面存在着冲突,在长期的论争中,双方不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佛教在吸收了中国儒家的伦理思想后,逐渐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儒学通过对佛教思想的吸纳,构建了儒学的本体论,为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等差"的伦理政治找到了形而上的根据。两者的成功结合,启示我们一方面不同文化思潮之间冲突与融合,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外来文化和本土艺术设计的几个特点做出分析,进一步阐明了艺术在世界文化形成中的作用,指出了这是促进国际文化理解和合作重要途径。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的艺术设计应立足于本土,只有立足本土,对外来文化采取为我所用原则,才能使民族文化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急剧动荡的跨文化交流局面中,比较文学学者出现了三种不同的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态度:狂热,憎恶和亲善.这三种态度中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本文试图分析如果处于平等地位,文化的整合是否可能出现.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和谐涉及到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己文化与异己文化的关系问题。各种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的更新与融合,就是整合。在这里,不存在谁是整合主体、谁整合谁的问题,一切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才是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本土文化、本己文化、异己文化作为既存的现实文化,都是和谐文化构建的客观存在形态。维护文化的和谐,就必须接受这种多元一体化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少林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箭垛,是儒、佛相融的圣地。对佛经的翻译、佛教律宗的发展和传播以厦中国禅宗的产生、发展和传扬都有独特的贡献。少林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联结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一条文化纽带。  相似文献   

8.
一、儒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在管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道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是核心;佛教是异质文化,在  相似文献   

9.
外来词是外来文化的使者,它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外来和本土语言文化双重性。不同的翻译方式翻译了本土对外来文化的认同程度的不同,根据文化因子的量化数值分类,外来词中意译词和仿译词为归化翻译,对外来文化认同低,音译词和零译词就为异化翻译,对外来文化认同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各国的经济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过程,也是各国的文化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文化全球化主要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文化以各种方式超越本土文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相互融合而又决不雷同,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传播,其实质是外来文化与各种本土文化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外来文化同本土文化之间的接触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各种碰撞。各种文明虽有差异,虽有矛盾,其价值观之间甚至有严重分歧,但还是可以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乃至部分地相互认同的。马克思早就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那种地方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