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他的爱情观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自己亲人的影响。于连的生活中缺乏亲情的关爱,以至于他对爱情有着片面的认识,甚至可以说他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于连从小生活的环境,使他甚至背弃自身的本善,带上罪恶的面具来向这世界发出怒吼。德拉莫尔小姐身上维系的,不仅是于连对物质追求的实现,还有伴于这种实现而来的于连心灵上的强烈满足感。他为此欣喜若狂。我认为,这就是于连之所以会对德拉莫尔小姐产生类于爱的情愫的原因,但这根本就不是爱。  相似文献   

2.
于连:复杂而矛盾的生命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汤达笔下的于连,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为生动复杂的艺术形象之一。于连“沉思和热情的光芒”,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透过“十八世纪严格讲究理性的感觉论哲学家们思想上的媳派后裔一的细腻笔调,我们可以品味到他的理想与幻灭,伪善与真诚,如此种种错综杂沓,徐染出他短暂生命历程的班斓风景。于连生活在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势力复辟,两种力量在剧烈较量。《红与黑》就是在这种复杂、动荡的背景下,再现了一代青年的历史命运.作品以于连生活的三个典型环境的时间顺序为经,以他的人生观、爱情况为纬,建构了一个人物心理…  相似文献   

3.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的小说《红与黑》一百多年来,被译为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人们对书中主人公于连的评价至今众说纷法。于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王政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于连身处被压迫者的地位。他所出身的小资产阶级曾同广大人民一起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在雅各宾党人的领导下镇压了贵族和教会的反抗,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到了他的幼年时代,拿破仑的军队驰骋欧洲,当时用人唯才是举,小资产阶级的青年也能因军功和办事才能出人头地。然而到了他成人之时,波旁王朝复辟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勾结…  相似文献   

4.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纵观小说全篇,笔者认为于连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则是直接原因。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  相似文献   

5.
于连是法国杰出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不难发现: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对于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从当时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的背景出发,探讨其性格和品质,分析其性格形成的根源,最终认定于连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7.
对于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其主要的一种说法认为于连是野心家,他的一生“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一生”,他最后被杀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野心家的悲剧。我们认为这样评价于连似乎有些简单。应该怎样评价这个人物呢?杜勃罗留勃夫说:“批评的第一个工作(在我们的意义上说)——发现事实,指出事实,……接着另一工作——根据事实进行评判”。笔者试图从于连形象的事实出发,根据他的性格特征,对这个人物“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东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论史意义。纪念这一讲话,要站在具体的时代语境下,结合文艺的发展状况,解读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现实服务的美学意蕴。发扬讲话精神,就要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顺应时代主旋律,促进当代文艺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晚年周扬仍然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立场上,坚定维护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他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深入思考,无疑凝聚着对"讲话"经典研究的心血。  相似文献   

9.
我看于连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更多是热情、真诚和善良。  相似文献   

10.
韦远信 《中学文科》2008,(3):123-124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之一。站在这个时代的高峰上,歌唱出整个民族的面貌与命运的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无疑是李白了。  相似文献   

11.
怎样评价司汤达笔下的于连形象,历来众说纷法。在我看来.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想靠个人奋斗出人头地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艺术典型,既“红”又“黑”的人物。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上,于连有时痛恨专制政体,反抗复辟势力,有时又向统治阶级妥协,甚至充当敌对阶级的帮凶。这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符合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也是于连形象典型性的集中表现。为了实现当将军、当主教的人生理想,于连先后选择过三种职业,就连爱情都成了向L爬的阶梯。他的讨会地位不断_广升,而反抗性则逐渐下降。有人认为,于连的两次恋爱集中体现了他对统治阶…  相似文献   

12.
李晋晖 《现代语文》2009,(7):139-140
于连是西方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奇异的变态人物,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典型,十分值得从文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根据马斯洛的层级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于连的那些奇异的行为和性格正是和他的本能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不断地实现各种需要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动机在推动他,使他不停地前进,最终使得他具有了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3.
世俗的外省小城维立叶尔,地狱般的神学院,虚伪的巴黎。这,就是于连走过和生活过的地方。在这些或多或少带着时代气息(在《红与黑》中,这种时代气息即复辟的波旁王朝统治下的一种共同精神或思想)的地方,于连,这个维立叶尔小城乡村木匠的儿子,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他一步步地进入贵族阶层,靠着无与伦比的聪明和才智,靠着一切可以利用的人。而在于连的追求中,所有行为言语的产生是与他的人生观——为自己而活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人们对《红与黑》中于连这个人物都众论不一。本文认为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性。由于自我观念始终是他的思想性格的底蕴,因而,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他的一生奋斗,激荡着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激情,也充满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欲望。  相似文献   

15.
《红与黑》主要描写下层平民一个木匠的儿子于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的野心膨胀和破灭的悲剧。书名红与黑,有人说红是代表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代表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的黑夜。红是于连那颗不甘寂寞的心,黑则是那个时代黑暗的社会现实,最终黑夜熄灭了人们的热血。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于连性格的主要特征,认为小说中其人生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不幸的家庭生活,初入上流社会,贝尚松神学院,在莫尔侯爵府。这四个阶段见证了他的性格成长与心理路程,作为平民及贵族双重身份及双重性格的结合体,于连内心充满了复杂的矛盾,这两种身份及性格的交战注定了他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7.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纵观小说全篇,笔者认为于连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则是直接原因。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其特有的反抗、自尊、柔弱、正直而又妥协、自卑、残暴、虚伪的矛盾性格。  相似文献   

18.
李芙蓉 《文教资料》2006,(26):57-58
《红与黑》中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情感关系,既是恋情,也是亲情。于连的死亡选择,是对上流社会的反抗,更是因为无法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与于连的奋斗经历有关,也有作者的自身体验。  相似文献   

19.
自尊和出人头地,这就是于连·索黑尔的价值观。为了出人头地,于连向教会和贵族妥协,但自尊却决定了于连向贵族和教会冲突的必然性,这一矛盾塑造了于连病态的人格,是他必将走向理想幻灭的内因,再加上法兰西当时的社会现状这个外部条件,于  相似文献   

20.
“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人。”——于 连渴望五十年后被理解的斯汤达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于连,一个多面、复杂的于连,自卑、虚荣同时急切期盼“飞黄腾达”,心地善良同时工于心机,本质单纯同时敏感脆弱,外表成熟同时希望灵魂得到解脱,面庞冷肃同时充满孩子般的热情。这就是彼拉神甫眼中“可怕”的人,这就是众说纷纭的于连。I.“我是一个懦夫吗?”于连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只有一个粗俗责任编辑/良 册狡诈的农民父亲和两个五大三粗的彪形兄弟,瘦弱的于连无论是体格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与他们打成一片。他向往的是目空一切、居高临下的贵族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