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宇的《乡村情感》不仅宣泄着浓厚的父权、夫权和族权的观念,而且更是站在以大男子主义为中心的立场上对女性进行压制与贬损。小说处处流露着男性中心话语意识,将女性驱逐到社会人生舞台的边缘,从而矫情地宣称乡村的这种“爷们”文化乃是城市文明的“源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乡(镇)村关系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实际运作进行分析。作者认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我国乡村之间并不是简单的“领导关系”或“指导关系”,而是存在多重互动关系;不同的乡村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特点,“乡政村治”至少存在“上下分治”与“并立分治”两种结构形态;乡村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乡村关系的变化不仅受制于上级政府的权能和态度,也取决于村自身在经济上、行政上和社会上的自立能力。  相似文献   

3.
边缘文体简论叶良旋在写作学研究中,“边缘文体”这个概念正愈来愈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语汇中。但人们在对待边缘文体的态度上,却一直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方面,有些人总是漠视甚至否认它的存在,例如在关于报告文学、杂文究竟属于何种文体的争论中,一说它们分...  相似文献   

4.
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不仅标志着我国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也为我们考察乡村社会的建设路径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中国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始终存在着庞大的乡村人口,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实质就是乡村的现代化,中国问题本质上就是乡村问题。所以,对构建和谐社会与乡村建设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刊编发这组“和谐社会与乡村建设”笔谈章,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和谐社会与乡村建设的关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术界和决策层对此问题的关注。[编按]  相似文献   

5.
【点击名家】 刘亮程,作家,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库车》等。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人”而存在的乡村教师对城乡文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乡村教师研究的热度持续高涨,但是以文化为切入点的乡村教师研究在知识生产的逻辑起点上似乎出现了“路径依赖”,需予以反思。借助“结构—主体—实践”的框架反思相关领域的知识生产逻辑,发现研究者对城乡文化结构与现代性问题、乡村教师的身份与资本特征、乡村教师的文化再生产与生产等方面的无意识立场是展开相关研究的起点性假设。在上述维度上,已有研究分别有着“冲突—回归”或“共生—发展”的结构假设、“问题主体”或“优势主体”的主体假设、文化传承或文化创新的实践假设等潜在假设。面向新型城乡关系的政策逻辑,相关领域的知识生产需突破“学术无意识”,并回到现实逻辑本身,把握城乡文化的差异与共生、主体的问题与优势、实践的继承与创新等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着乡村教育精神空虚、乡村教育文化遮蔽、乡村教育特色丢失等方面的使用限度。应从智慧助推育人本质的回归,技术借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智能推动异质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的独特属性是“在地性”,“在地性”是对乡村教师基于“乡土”的“职业”表达,是乡村教师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体现。其有效回应和统合了当前关于乡村教师独特属性认知上存在的唯“职业性”与唯“乡土性”两种偏颇取向弊端。乡村教师在地性包含空间在地、情感在地、发展在地三重规定。然而,当前乡村教师却存在着日常生活区隔于乡村空间、情感归属脱嵌于乡村文化、发展理路悬浮于乡村场域等在地性消褪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构建嵌入乡村世界的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叙事、打造涵养乡村教师情感的乡村文化生态、开拓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的实践理路等方面去达成乡村教师在地性的实现图景。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的本质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对乡村旅游的本质的认识的分歧有关,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性”,在对“乡村性”的涵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的资源、产品、市场和效益的“乡村性”。  相似文献   

10.
杜尚荣  李森 《教育导刊》2011,(10):22-24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能否搞好乡村教育直接关乎中国教育事业未来能否走向健康。目前,中国乡村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普九”留下的“后遗症”,课程资源缺乏适应性,乡村本土精神和文化的严重缺失等,这些问题严重影v向着乡+t4~-g的正常化发展,必须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美丽中国”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为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乡村振兴。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在创建、保护和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从变革思维、厘清主体与创新实践三方面着手,打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艺术设计对乡村景观环境塑造为核心,分析未来乡村景观旅游的基本需求及乡村振兴发展对乡村景观旅游发展的影响,并对当前乡村旅游中乡村景观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了解艺术设计在乡村景观环境塑造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环境的艺术设计提出部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身份问题是对个体价值尊严及其作用发挥得以确证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新时代呼唤乡村教师身份重构。在百余年的历史变迁中,乡村教师的身份大致经历了乡村教育的“启蒙者”、乡村社会的“播火者”、乡村文化的“守望者”等多种定位。而时代转型、教育理论范式的变革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又是乡村教师身份的外源性、综合性和内生性动因,也是乡村教师身份变迁的深层次互嵌式的诱因。新时代乡村教师的身份重构应聚焦在教育身份、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重构上,以期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诗歌史上,海子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15年来,海子的死给人们留下了巨大而持久的震撼;海子的死与海子的诗息息相关。从他的抒情短诗中,可以看出海子从“乡村乌托邦的建构”到“生死命题的叩问”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焦作市在河南省的成绩名列前茅,目前,正在从城乡一体朝着城乡融合、农业大市朝着农业强市不断转变。未来始终将以党的精神为指引,结合实际情况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朝着农业现代化方向不断发展,做好产业振兴、建设振兴、治理振兴,进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结合实际情况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个工作依然存在着重点难点。基于此,结合焦作市的实际情况,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难点进行剖析,以此为基础提出改进对策,以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突出“焦作特色”“焦作智慧”“焦作力量”。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必须有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是建立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和量化分析法,以TPACK理论为视角,对云南省四地具有特色的乡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小学教师进行现状调查,并经SPSS分析得出,乡村教师在TPACK7个维度上的水平在“一般”和“良好”之间,并在不同学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学习情况、职后培训情况上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乡村教师TPACK发展受到职前、职后两方面影响,“一体两翼四阶段”培育模式可以成为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而“农文旅”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乡村业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文章以乡村振兴视域下甘南州三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农文旅”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如多产融合,倡导乡村振兴“旅游+”和“+旅游”;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践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共生运营机制;智志双扶,锻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等。  相似文献   

18.
杨武杰 《文教资料》2007,(18):172-174
现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注意到“边缘生”的存在。边缘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最直接的升学状况。本文简要分析了“边缘生”出现的成因及其特点,提出学校、家庭、社会应给予“边缘生”多一份关爱。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乡村教育持续发展,必须抓紧乡村教师这一重要抓手。当前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存在着现实困境,突出表现在教育实践、社会交往以及自我发展三个维度。如何摆脱乡村教师主体性发展困境,营造环境使其勇于“发声”,创设情境使其敢于“合作”,提供机会使其保持“成长”,是实现乡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