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眼睛采访     
今年春节刚过,我去麦盖提县采访,人们还忙于拜年,我几乎到处找不到人,有些一筹莫展。正当我困惑之际,观看一场斗羊比赛启发了我。我不是长了眼睛吗,眼睛是多么好的采访工具。我向闹市区走去。在一家商店里,一个情景吸引了我:一位青年顾客用一元钱买雪莲花牌香烟,售价九角二分,服务员却将一包烟和两块‘双喜’牌奶糖掷给顾客。顾客不解地发呆,我也有些莫名其妙,难道两块奶糖就顶那八分钱吗?我决心用眼睛采访,挨个逛去,一共走了  相似文献   

2.
1985年8月30日,有个同志告诉我,他一个邻居叫寇贞娟,年轻时收养了两个孤儿,如今都已长大成才了,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工程师,事迹很感人,就是没人去写。我一听就坐不住了,问明地址,就去找寇贞娟。门开了,接待我的是一位表情冷淡的妇女。这就是寇贞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没点人情味”。她得知我来意后,说什么也不让采访,并告诉我,前年河南日报一位记者来采访都被她给打发走了。听后,我心里很矛盾,又想走,又不愿失去这次采访的机会。就在我为难之时,她收养的两个儿子和  相似文献   

3.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我明白了。现在,记者招待会“遍地开花”。连一个小饭馆开张,也可以开个记者招待会。有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这两年记者越发忙了。不过,有些记者忙得是否对头,可就难说了。前不久有位老记者告诉我,他认识一个年轻记者,一天采访四五个单位,忙得晕头转向。我当即产生疑问:如此“高速度”,能做到深入采访吗?老记者诡秘地一笑:“是去开会,而且一般只开半截儿。”  相似文献   

5.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6.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7.
一个“写”字,一个“作”字,合起来才称写作。这是要求写文章的人言行一致,不能笔下一套,作的是另一套。听说,有两位手持《青年导报》通讯员证的青年去县车队采访学习雷锋的事迹,采访后这两位青年竟向车队领导提出给予“乘车方便”,包括免费乘车。作为业余通讯员,其采访活动多数是小范围的,就是较大范围的采访确需乘车,也必须按国家规定买票上车。因此,这样的“要求”理所当然地  相似文献   

8.
去年三月初的一天,我和王辰生去俺县郇封乡大文案村采访一个养鸡联合体。刚进村,碰见县农牧局的一位农业技术员。闲谈中,那位技术员说,后雁门村青年农民乔来喜与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吴丁签订了一项合同,准备在吴丁的指导下,创办植物无性繁殖基地。我一听,觉得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迫不及待地找乔来喜采访。可是不巧,乔来喜已经在前两天去北京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去了。我又找到那个  相似文献   

9.
意外的感动     
前不久我去做一个消防官兵救火牺牲的报道,怎么才能做到感人呢?虽然采访到了两位烈士生前的战友和家属,可是没有寻找到可以感人的点。一个战士无意中告诉了我其中一位烈士的QQ空间。晚上我打开了他的QQ空间,看得出他从小就有做军人的志向,蓝色的背景、穿军装的照片,就连QQ秀也是穿着军装的卡通人物……就在准备关掉这个页面时,一则留言板里的日期吸引了我:10月19日,正是采访的当天!而烈士是在两天前牺牲的,也就是说,在烈士牺牲后还有人在这里留言?再往下看——“天堂也在失火吗?”这个留言把烈士的形象又活生生地推到了我面前。他们这一…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采写过程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我是有过教训的。记得1985年春,我去采访向阳一大队的蔬菜技术员翟广茂,在这之前,只听别人介绍过,他培植的上海大型芹菜一年累计亩产2.6万斤,供应期长,能从春节前到四月,弥补了本市蔬菜供应淡季之不足,仅了解了这些后,我就去采访了。但一交谈起来却使采访陷入困境。他不善言辞,是个地道的庄稼人,我又不懂蔬菜技术,问来问去,问不到点子上,他的话更少了。整整两个小时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采访到。可我并不死心,过了两天又去找他,结果,第二次采访也失败了。  相似文献   

11.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12.
履痕淡淡     
怀抱稚子入农场1995年冬天,我接到采访任务,要赶赴几百公里外的某农场。当时我的孩子还没有断奶,受领任务后,我毅然决定带孩子去。到长途客车站迎接我们的农场政治处韩干事也是位女同志,她一把抱过孩子,心疼地说:“宝宝,妈妈太狠心了,让你这么小就受罪。”我开玩笑说:“谁让他受罪啦,这不是从小就培养他的战斗作风嘛。”带着孩子去采访比我想象的要麻烦多了。我得深入农场的各个班组了解情况,这些班组比较分散,最远的一个养殖班离场部有两公里多,走一个来回需要一小时,而孩子每隔两个小时就得喂一次奶。抱着去班组吧,把孩子冻坏了不说,孩子…  相似文献   

13.
当各种新闻媒介正在造就“下海”的盛况,让人以为但凡有气血之辈尽皆扑通扑通跳去的时候,有一位在某机关工作的青年朋友忧心忡忡地来向我“咨询”。“明年机关就要大量裁员,裁下的就给点钱去办公司,这可怎么好?”我正受着“混个处长又能怎样”的影响,慰之以“裁下正好,放心发财去”。青年说“裁到我头上就倒楣。呆在机关多保险,办公司发财哪那么容易。再说,留下的成了‘公家人’,哪有政府亏待自己人的,公务员一兴,不混处长也不赖,况且还可搞第二职业。还是留下来好哇。”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15.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16.
许多通讯员感到,去一个单位采访一两次后,稿件没上报,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不好意思再去采访,怕人家说风凉话。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1985年初,我刚到县委通讯组工作,就听说浒湾乡曹湾村的妇联、共青团、民兵等组织,是全国的先进单位,我先后三次到该村采访,写了几篇稿子都石沉大海。从此,我再也不愿到曹湾村去,生怕他们问起稿子的情况。后来,领导让我去时,才硬着头皮去了。没想到村党支部书记陈久涛见了我,就象久别重逢的朋友,亲热地说:“你好久没来,工作挺忙吧?”我坦率地向他讲了这段时间的想法,他听完笑着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报纸又不专是为咱们办的,哪能一写就(?)。”支书的话,打消了  相似文献   

17.
1996年1月8日,我应九江市文联之约,赴彭泽县采写抗洪抢险的报告文学,晚上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半夜时分,听到走廊上有急匆匆的脚步声,起来一看又没有人了,心想可能出了什么事,好长时间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就昨晚的疑惑,询问县委宣传部的两位新闻干事,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告诉我,城郊马湖堤塌了……我一听马上提议饭后一同去采访,但他们不同意,执意要陪我到一家企业去。作为一名记者,遇上这样重大的新闻而不去采访,简直是失职。我没有强人所难,就说:“那我回九江吧,就不去那家企业采访了。”我走了一段路,搭上一辆三轮摩托,直奔马湖堤。只见…  相似文献   

18.
今年5月21日,我国著名的民间体育活动家、哈尔滨环球体育俱乐部创办人阎庚华为挑战珠峰而牺牲整整一周年了。我因采访认识他,后又与他相交近二十年,在这些日子里,与阎庚华相识、相熟的往事连连浮现在眼前。 A 1983年,我在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当记者,那时听说有一个哈尔滨青年从哈尔滨徒步跑到了上海,迎接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召开。这件事对我很有吸引力,就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去采访他。阎庚华当时在大学的食堂当炊事工,他身  相似文献   

19.
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大新闻单位的记者说:“黔东南不出新闻。”他们来黔东南采访,见报稿件寥寥,心里是不大舒服。可是,黔东南报去年却没了个《乡乡出新闻》的栏目,每期见报两篇。我的两位文友——侗族青年记者韩鸿周和苗族青年记者廖奇勋,承担了栏目的采访任务,他们深入到全州各乡,特别是贫困乡去采访,采写稿件250多篇。《乡乡出新闻》成了本报一个引入注目的栏目,很受读者欢迎。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几乎阅读了他们采写的所有稿件,还编发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读稿编稿的过程中,我还思考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月十五早上刚到单位,就接到温州晚报社一位叫徐海龙的记打来的电话,说我们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中华楼村有一青年民工李学生,在温州因救两个在铁路上玩的儿童而牺牲了,温州媒体已对其英雄事迹进行报道,想让我去他的家乡采访一下李学生的表现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