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寿彝先生的《<史记>新论》说:“在写妇女历史方面,司马迁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史记》共描写了成百个妇女,从皇太后、王后到下层民女,无不包涵。除了《吕太后本纪》与《外戚世家》外,大都散见于其他本纪、世家与列传之中,虽然多是片断的记载,甚或只有三言两语,但都写得颇为生动形象,反映了我国上古时代妇女的形形色色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如淳释“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的“紬“为“抽彻旧书故事而次述之“未尽得,此“紬“字之义当以读为的;张守节在引用《括地志》对《史记》的正义过程中,为方便行文,往往根据被正义的对象以己意改变原文的样态;“枝梧“应当与“支吾“或“吱唔“通,即不敢吭声、说话之意;项羽建立过政权,而《项羽本纪》却用“汉“纪年,此盖因司马迁身处汉朝而奉汉为正使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历来就追求一种人格的完美,一个人格残缺的人只能被鄙视为小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同样也推崇人格美,推崇那种具有浩然正气的君子人格。司马迁用其敏锐的观察力,犀利的笔法在《史记》中描绘出了一幅幅真与善、美与丑的真实的历史人物画卷,在这些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身上体现了司马迁的爱与憎,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同时,司马迁在不虚美,不隐恶的作史精神下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功绩,也刻画了一些人格残缺的小人形象。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欲就名"贯穿吴起一生,其对名的追求实质是对人的自我意志的坚持与人的价值实现;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人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与高扬。这种精神不仅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架构的体现,同时也是司马迁主体意志的在吴起身上的投射。  相似文献   

5.
在<史记>所记录的女性人物中有一组母亲身份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充满智慧仁爱的传统母亲.政治漩涡中异化的母亲和在情欲中迷失的母亲.她们形成了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母亲群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后世的文学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侠客形象源远流长,在先秦的古籍之中已经有了对于侠的看法的记载,在《史记》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完整、成熟的侠客形象,司马迁通过对侠客的描写肯定了侠士的一些行为,褒扬了侠义精神,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道德修养都有着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部《史记》之所以饮誉中国古典文学之林 ,是因为司马迁深谙艺术辩证法 ,在“不虚美 ,不隐恶” ,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 ,通过对史料的精心选择、恰当的概括和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 ,创造了一个个性格不同、面貌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丰富多采的人物形象中 ,不仅有功勋卓著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 ,而且还有一大群性格迥异、面貌独特的妇女。正如白寿彝先生在《〈史记〉新论》中所说 :“在写妇女历史方面 ,司马迁的贡献是不能抹杀的。”一、勇于揭露、贬斥那些阴狠毒辣 ,灵魂丑恶的上层妇女。由于史书性质 ,司马迁无法像文学创作那样…  相似文献   

8.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通过对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三个关键场面的刻画,完美地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有勇有谋,天生骁勇善战;目光短浅,无政治雄才大略;仁慈宽厚,多情重义。文章通过项羽形象分析,指出项羽悲剧的根源不在于天,而在于他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在于他人格的矛盾与对立。  相似文献   

9.
《史记》所栽“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借用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悲剧”、“丑”三个概念术语,对刺客形象进行解析,这样会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得到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谋士这一群体在《史记》一书中占有重要篇幅,但近代学者对其研究明显滞后。通过对谋士的人生轨迹、人生追求与才能的探讨,可以见出司马迁对谋士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在《史记·越世家》中所写范蠡的事迹 ,多采自《国语》 ,但又有很多新的发展。他特别叙述了范蠡灭吴霸越的事功。倘真如司马迁所说 ,则此时的范蠡就是一个信仰与“实践”完全脱节的人。因为 ,他口头上是个拥护黄老思想的信徒。也许 ,《史记》中的范蠡形象是根据汉代张良的影子勾画的 ,这里显露出司马迁对黄老思想及其鼓吹者的隐隐嘲讽  相似文献   

12.
《史记》所载"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借用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悲剧"、"丑"三个概念术语,对刺客形象进行解析,这样会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得到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史记》对中华龙形象的演变与传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中记载了少量平民化的龙,重点着力于对龙的帝王性的渲染,它为汉高祖刘邦塑造了系统的龙脉,把君王与龙形象紧密地联系起来。《史记》是龙形象演变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节点,龙作为一个普通图腾被从平民化的土壤中发掘,而成为增强政权正统性与合法性的一个工具,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史记》第八册612个“者”进行分析研究,以窥“者”字在《史记》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时空转换为序,以项伯行事为据,重新审视项伯形象。以为鸿门宴时的项伯表面是帮外人,实际是帮项羽,不是叛徒;替刘邦求封汉中时的项伯,看似“和事佬”,实际还在帮项羽;搭救太公时的项伯,不考虑项王的处境,只考虑自己的后路,已沦为可耻的叛徒。汉家一统后的项伯,成了征服者的战利品,他只能在繁华的背后咀嚼人生的况味。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性地塑造了一批异于传统贤者、仁者、勇者——"智者"的人格形象。这些"智者"洞察时势、筹计画策以成事功,是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有执着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和敏锐的洞察力,能超越世俗常态而直取本质,他们因时因势而起,是时代的弄潮儿。时代造就了智者的人格内涵与取向,同时也在其中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迹。智者形象是司马迁的发现和创造,是其对文学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巨著,在我国人民群众中的流传和影响,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一部小说,要造成巨大的影响,首要的就是要塑造出突出的成功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要以现代标准来衡量,并不怎么突出。它的人物是定型化的,自始至终,人物性格很少有发展和变化。这不但使人物性格不够丰满。而且也不符合生活真实。因为人物的性格,总是随着他活动的环境(社会的、甚至自然的)变迁而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的。《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既很少有细致深入的心理刻划,也很少有与人物相称的环境描写。可是自问世以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却鲜明地活在人们的心  相似文献   

18.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尽管它对女性的描写着墨不多,却也塑造了几个个性鲜明、令人难忘的形象。 一是《吕太后本纪》中的吕后 她是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处心积虑地培植吕氏  相似文献   

19.
《史记》描写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众多女性形象,她们风姿有别,其中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司马迁通过精谋巧构,专辟两卷集中写刘汉朝廷的贵族女性,将其他众多女性附列于别人的列传之中,并善于通过特定环境来塑造女性。《史记》善于通过语言、表情以及行为和心理活动等来刻画女性形象,让她们妍媸毕现。尽管对女性的描写多数仅涉及片言只语,但司马迁的女性观是爱多于憎,并对每位女性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黄老”是黄帝、老子的简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因此,《史记》是研究黄老历史的文本依据。对黄帝、老子的尊崇孕育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运用于政治形成黄老道德之术。“黄老”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产物,其特征在于学术与政治的联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