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权法》是否应当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的界定,这在社会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对此,笔者认为公共利益概念虽具有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但完全概括式的界定并不适合于我国这样的成文法国家,应采取修正折中的立法模式对我国公共利益作出相对合理的界定,这是化解现实矛盾的需要,也是实现物权法的定纷止争之基本目的,以达到公共利益和私人权益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
我国物权法经过一波三折终于在200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由于诸种原因,该法关于征收征用条款中的“公共利益”这一问题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然而在现实生活及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公共利益的内涵,有效防止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借口,滥用权利损害人民利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物权法未对物权征收中的公共利益问题作出界定,而此界定事关征收各方的利益。界定公共利益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应由立法机关对公共利益作出界定,行政机关则依法遵循相应的程序对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决定.最后由司法机关从实体与程序两方面对行政机关的征收行为是否符合公共利益作出终局裁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最近发生的重庆“史上最牛的钉子户”案出发,对其涉及的房屋拆迁中存在的三个焦点问题进行探讨。首先从应然层面、实然层面及《物权法》的角度对私有财产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起源和特征探讨“公共利益”的本质,进而判断本案性质;最后,提出完善“公共利益”界定的建议,并对是否为了公共利益需要而进行房屋拆迁提出了完善《物权法》第42条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八条是“公共利益”实体范围在部门行政法的首次展开。比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模式发现:我国公共利益的实体范围的界定,采用了过于原则的“列举方式”,列举具体情形不够详尽;部分内涵和外延超越了公共利益的范畴,主要体现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危旧房改追”的纳入方面;公益优先的立法精神,与物权法公私益平等保护原则相悖;行政权力行使与私权保护方面没有体现“比例原则”;在兜底条款中,将公共利益的解释权扩大到“行政法规”,与立法法相违背。  相似文献   

6.
"公共利益"是《物权法》房屋征收中一项重要制度。但《物权法》仅仅规定公共利益为征收的依据,并没有规定其内涵外延界定标准,这使得征收中公共利益的判断主体、判断标准、认定程序十分模糊。借助各国家(地区)立法及实践之比较,基于我国国情,探讨公共利益本质问题,提出在实体角度对公共利益界定的同时,强调从程序上完善我国《物权法》公共利益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导致大量农地被征收。为保证征收行为的合法化,各个国家对征收的公共利益作出了界定,由于我国法律对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文章主要针对公共利益和征地过程中的公共利益目的进行论述,以正确引导我国行政机关在征地过程中准确定位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8.
宪法中"公共利益"的界定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私产入宪”,并规定国家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能依法对土地及公民私有财产进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但这一规定并未在社会实践中起到其预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为“公益”变“私益”埋下了隐患。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公共利益的标准对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并作出相应的实体设计与程序安排。  相似文献   

9.
物权法与宪法衔接进一步明确了征收、征用必须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但由于公共利益内容的抽象性,其适用范围在立法上无法准确地界定,导致实践中将公共利益扩及于非公益用地方面,损害了被征收、征用者的切身利益。在分析不同学者对公共利益界定的基础上,思考出判断土地征收、征用行为是否基于公共利益而为,须从其土地使用者的目的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前提条件,但公共利益概念的不明确成为政府和民众纠纷的一个根源,所以对公共利益内涵的界定成为了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信息处理者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可免于承担民事责任。这表明公共利益相较于个人利益更具价值优位性。然而,法律规范并未明确界定何为公共利益,实践中单纯依靠目的限制原则难以划清人脸识别中的公共利益边界,公共利益随意适用及滥用问题突出,加深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间的矛盾冲突。在个人信息领域有针对性地对公共利益进行规制,亟须明确公共利益代表主体,建立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机构,从正反两方面着手准确划定公共利益范围:公共利益范围类型化与列举排除假冒情形;程序上严格保障公共利益落实,预先告知个人信息收集目的,涉及公共利益问题双方争议较大时召开听证会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蔡定桓 《教师》2013,(8):126-128
《物权法》第203条之规定即对最高额抵押概念予以了法律的界定。但此法条中未有明确界定最高额抵押所担保的债权特点和范围,仅以“最高额限度内”“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等概念作为定语,使得理解和适用该条法律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明确最高额抵押债权的特点及其范围,并同时厘定“最高额限度内”“一定期间内”“将要连续发生的债权”等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现行拆迁制度中存在着公共利益被侵占、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行使权力逃避责任、补偿的原则模糊等根本性的缺陷,使得对被拆迁人的保护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公民的权利遭到严重侵犯。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正确界定公共利益,确定充分完全的补偿原则,切实加强司法在拆迁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民志  公彦水  司霞 《华章》2007,(10):51-52
县乡级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是依法行政的前沿阵地,其行政中存在着不当观念和问题.《物权法》的颁布对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确立了基本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执法标准和要求,重点把握界定公权适用范围;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个人利益关系;从全新的角度处理农民土地问题;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保护国有财产的责任;维护交易秩序.要带头学法、用法,树立全新物权观念,推动《物权法》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物权法》第74条明确规定了小区车位、车库在不同情况下的权利归属,但是仍存在一些争议:“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首先”难以界定;权属约定难以真正实现;共有车库、车位中“其他场地”不明晰及“共有权”可能被侵犯。因此,要解决小区车位、车库的权属问题,首先要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小区的法定车位;其次在配置一定数额的法定车库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开发商投建增设车位;最后还应明确《物权法》中对小区共有部分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许多国家都通过各种形式对公共利益作出了程度不同的界定,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的公共利益立法界定和理论探讨提供了法治基础;理论界积累的大量理论成果,成为完善我国公共利益立法的理论基础。语言的有限性和模糊性、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公共利益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利益概念具有有限性。公共利益的层次性决定了相应规范的层次性,公共利益的多样性决定了相应规范的专门性。在公共利益的实体立法过程中,其难点在于公共利益的主体要素、界定原则、界定标准、判定方法、内容范围和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是一部重要的对财产的归属和利用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物权法因而是市场经济中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的基础性法律,其核心在产权,根本任务在于界定产权、确认产权和保护产权。物权法的颁布是我国产权朴度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迈出了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18.
林权属于物权,但作为物权法意义上的林权概念并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界定。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林权对法律法规规制的现实需求越来越显重要。对林权概念作出符合物权法原理的界定并将其与相关权利进行区分,对明确林权权利义务、推动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权交易行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合理界定公共利益是防止滥用征收权和保护土地权利人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对征地公共利益的界定尚处于真空状态,导致一系列尖锐问题。同时,土地征收中又缺乏合理公正的公共利益界定程序机制以规范政府行为,导致土地权利人的权益遭受严重侵害。为保护土地权利人、规范土地征收秩序和构建完善的土地征收法律体系,应该在土地征收立法中弥补现行公共利益界定的法律空白、明确公共利益的范围、制定正当程序,通过模式创新和程序设置来规范界定程序。  相似文献   

20.
要解决现行集体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问题,相关立法应明确界定“公共利益”,限制政府征地权滥用;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完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加强土地规划管理,严格土地农转非审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