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张爱玲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关注人性,且对人性有着独特的认识,因而她以天才的智慧,在作品中写出了平凡尘世中的俗人的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真实地刻画了芸芸众生的人生形态,在凡俗中展示真实的人生与真实的男女本性,重现出人性的弱点,揭示出自己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并在对人性的自私的求生本能反省中隐含了对人性的深深理解和宽悯。张爱玲的作品以人性的弱点为着眼点,在现代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的人生小说里,都市人生的恶与乡间人生的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人们看到现代都市中精神荒园现象-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论丧,乡间里存留的可贵东西-传统美德与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3.
人生研究对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静止和永恒的人性,历此去追寻那种永恒不变的“人性”。显然是徒劳的。它看似一个无解的“谜”,其实人性在哲学中应是当设常新的问题,人性是发展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人性充满着气息的清新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才能解开“人性”之谜底。  相似文献   

4.
藏族作家阿来与新写实小说作家的作品广受读者的喜爱,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号召力来源于其原生态的创作,真实反映了人生、人性,从而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他们的作品在描写生活及人性的原生态上具有相同性,表现了爱情、亲情、人间真情在残酷现实中的沦丧,引人深思。同时两者在写作手法上存在不同点,阿来用参与者的身份宏大叙事的手法真实反映历史,拷问历史;而新写实小说作者则以旁观者的角度从生活琐事中反映人生、人性。两者的原生态创作虽然存在不同,但同样的剖析人性,反思人生使他们的作品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人生历练越多,脑里问号亦增多。面对百般人性的问题.你会作出怎样的答案?陈奕迅2011专辑《?》,代入不同的角色,游走说唱人生不同面。首波作品《张氏情歌》的声嘶力竭情感泛滥:到第二波作品《神奇化妆师》以微妙的比喻,唱出每个人都会埋藏人性令人难分心意的真伪。大碟抱着充满疑问的角度分析诸君面孔,令你我从新探讨人性,研究各色情...  相似文献   

6.
教育如何走向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铁芳 《教育研究》2005,26(4):8-12
教育走向哲学形态,意味着教育的基本目标乃是人的完成,教育逐步把个体引向对人生周遭“最重要的事情”的关注,让个体面对世界大全,在对人生最高知识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人性的卓越与整全。教育具有阶段性,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教育又具有整体性,作为整体的教育,其目标就是个体人生的完成,即实现个体人生的整全,追求个体人生的最高形式的存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教育正是在引导个体人性臻于完善的过程中走向哲学,走向教育存在本身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苦难与救赎概括为余华20世纪90年代小说的两大主题话语。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风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生磨难和人生本原则性悲剧。人在这样的苦难中不再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以“活着”的乐观和坚韧的生存态度从苦难中拯救自己,人生在人性危机和沉沦中得到了救赎。苦难和救赎这两大主题还共同体现出余华小说所具有的在终极意义上的对人类的关怀。  相似文献   

8.
在沈从文的人生小说里,都市人生的恶与乡间人生的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人们看到现代都市中精神荒园的现象--道德的堕落与人性的沦丧,乡间里存留的可贵东西--传统美德与人性之善.  相似文献   

9.
人生的支点     
人生好似一根扁担,肩上的那个支点,决定了扁担两头的轻与重,同时也可以折射出人性的抉择与道义的坚持。在这个支点上,有一些人会倾斜于利益而丧失了人性最美丽的本真。然而,也有一些人,他们情愿不偏不倚地把一生的光和热,向需要温暖的人倾斜,铸就了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论余华小说的人性化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其作品惯于表现人生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去展现主题。但是,这些安排无一不为了使人性遭受锤炼,为了让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他开出的药方就是:“活着”。在活着的过程中去消解一切对于人的生存不利的因素。在活着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1.
凄冷与新鲜--刘忠诚的小说创作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诚的小说突出的印象是凄冷与新鲜。他在创作中着力关注的是人性的弱点与负极所造成的种种人生苦难。这种人性的负极是由权力的追逐者、金钱的狂逐者、自我的迷恋者和灰色的无持者表现出来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性对人性的善恶与优劣的支配和主导作用以及人性与苦难的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在他的创作中,情绪感觉成为小说的中心,讲究叙事的密度与活性,叙事者与人物往往是交织重合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小说在对人性的探索中,饱含着深深的悲凉情感,它通过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演绎人生,用“审丑”的眼光,审视人生的虚伪,通过对“无爱”婚姻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张爱玲小说中揭示出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都市社会中被黄金光圈严重扭曲的,虚伪的人性,给人们以独特的心理感悟。  相似文献   

13.
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审美的(即智慧与欢乐的)人生态度和完善人性。智慧的人生态度也就是引导学生超越有限现实,学会从生命终极意义与价值的层面来理解、领悟人生,欢乐的人生态度就是让学生在功利追求与人生意义和乐趣之间保持平衡。现代文明对人性的片面开发、培育使人性遭到割裂和失衡,审美教育可以恢复心灵的丰富、完整和和谐状态,并在审美移情中培养人性中珍爱生命的素质和情怀。  相似文献   

14.
文章指出,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中,神性与人性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从不同方面对人进行关怀,统一于每个人身上。菲利普虽然抛弃宗教信仰,但保留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牧师大伯终身传教,却对尘世生活十分留恋。他们在神性与人性的漩涡中挣扎,只有当二者和谐一致时,才能感到幸福,反之,则很痛苦。菲利普与大伯的人生探索,为人们指出了心灵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复活》描写了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精神觉醒。聂赫留朵夫是斯芬克斯因子矛盾共同体,通过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激烈的斗争与冲突,使他的人生历经了人性因子主导、兽性因子掌控、人性的觉醒三个不同阶段,最终凭借人性高级因子对兽性低级因子的控制,使人性占据主导,获取人性觉醒的最终胜利,他的觉醒也对现代人有一定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田夏彪 《文教资料》2014,(18):93-94
人的生命历程包含了从出生到死亡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与教育发生联系。教育要遵循不同生命阶段的人性之道,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妥善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生命事件,不断将人的生命发展导向"善"的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报告文学在“人学”方面,更着重向人情、人性与人生的深层掘进;在哲理诗情与散文化方面,表现出“史诗”特色、悲剧意识和崇高与壮美;在语言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在权钱网络的笼罩下,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本文从两个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出身、人生目标的实现方式、气质性格、人性归宿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曹禺和钱钟书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虽然两人分别致力于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不同领域,却都能超越阶级、超越时代主潮,对人性之思进行深刻挖掘。他们的作品都表现出对人性善恶的独特理解,钱钟书倾向于表现人性之恶,曹禺则更执着于发掘罪恶人生中的人性之善。本文通过对人性善恶在二人作品中的表现进行阐释,进一步分析两位作家不同人性观形成之因,以此获得对人性的更深理解。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白先勇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两位作家,但其小说则有非常相同的悲剧意识内涵,即作为异化的人在被遗弃,被背离的境地中,不能重建自我完善的人格,而是人性的扭曲,人性裂度的加深,构筑出一种悲凉绝望意味更深的悲剧,张爱玲,白先勇的生命悲剧意识完全源于二人的相似的人生体验和所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及现代文化传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