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子 《中学教育》2011,(5):27-33
当前,"减负"已成为中小学的重要工作,但"过重课业负担"概念不清的问题,制约着"减负"政策的贯彻和学校"减负"工作的开展。本文对"过重课业负担"概念进行主客观切割,离析其"构成要件"并分析了两种倾向,以期求解"减负"问题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学生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减负”最直接的原因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和可持续地发展.文章从“减负”是为了学生发展这一命题出发,从“减负”与“适度”、“减负”与“加负”、“减负”与“增效”三个方面阐述“减负”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问题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迫切。正在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稿中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这句话把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关注少年儿童的终身发展.为中小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就目前来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至今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严重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虽然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颁布了各项规定,1994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2005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政策性建议。刚刚走马上任的教育部长袁贵仁,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我们的学生是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民族能不能在未来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之一在于今天学生素质。如果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仍沿袭一套陈腐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一味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就是辛辛苦苦地与飞速前进的时代列车背道而驰了。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向教学科研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为此我从1994年9月开始,在初一两个班的语文课上进行“异步教学法”的实验,我和我的学生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傅兰所 《教师》2010,(3):101-101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哪些方面的原因会导致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我认为,课堂效率不高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重复布置相同的作业或不切实际的过难的作业是加重课业负担的直接原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是导致课业负担过重的主导因素。如何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呢?  相似文献   

7.
宋亮 《教育》2012,(11):23-24
中小学校坚持眼保健操数十年,但是学生视力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在教师和学生中,对眼保健操是否有效早有质疑,一些学校更是由此开始思考甚至尝试取消眼保健操。但是为学生健康计,负责的教育者不是把责任一推了之,而是寻找保护学生视力的有效方法。有教师提出,导致学生视力下降的真正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靠眼保健操独自承担保护视力的重任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吴桂林同志在《是性质判断,还是负判断?》一文(载《湖南师院学报》1982年第一期)中,对“没有一个资本家不是唯利是图的”这一判断的归类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吴文认为,该判断“不能误认为是全称肯定判断,而只能分析为特称否定的负判断。”其实,吴文的观点是不对的。要正确对这一判断进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5):101-108
在“刑事诉讼目的”概念的界定上,“刑事诉讼目的双重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刑事诉讼目的”缺乏清晰准确的界定,二是混同“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模式”。前者导致其结论的得出偏离前提,后者导致其错误吸收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相关观点,并最终得出“刑事诉讼法目的在于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个错误结论,该结论在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应明确限定于“刑事诉讼法目的”这个范围,对该目的内容之确定,则应注意其与刑法目的的区别。刑法目的在于惩罚和预防犯罪,而刑事诉讼法目的则在于既查明案件真相、准确适用刑法,又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0.
宋亮 《教育》2012,(31):23-24
中小学校坚持眼保健操数十年,但是学生视力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在教师和学生中,对眼保健操是否有效早有质疑,一些学校更是由此开始思考甚至尝试取消眼保健操。但是为学生健康计,负责的教育者不是把责任一推了之,而是寻找保护学生视力的有效方法。有教师提出,导致学生视力下降的真正原因是课业负担过重,靠眼保健操独自承担保护视力的重任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理解史上主要有三种目的观:“重建说”、“创造意义说”和“实用说”。文章在对这些不同目的观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理解者和文本的层次上,理解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意义;在理解者和生活的层次上,理解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为了“创造生活”。理解的目的不能抽象的说,要具体层次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从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角度提出了"人是目的"的伦理思想,并对"人是目的"的命题进行了深刻地论述。"人是目的"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是理性存在的;二是人是主体的;三是人是自由的。康德主要从以上三方面去论述"人是目的"的哲学思想,这也是对"人是什么"的历史之谜的一个解答。同时,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当前正在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学术发展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古代学术传统中学术一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2)近代以来虽有"求是和致用"之争,但一直没有得以深入地论辩,以致使当今学术的商业化与官僚化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为此从中西学术范畴的内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差异、中西学术传统和中西哲学的比较等方面来回答上述的问题并进而探讨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杜威的“教育目的”思想启示我们,德育目的在功能上指向社会延续的需要,存在于德育活动过程的始终,在本质上是拒绝外部力量的干涉。德育目的在实践上有三条基本的确定标准,即基于对社会现实需要的考量,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不对教育活动的展开造成阻碍。  相似文献   

15.
当前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依据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译为"目的"的两个英文词其实含义有别,所谈的问题也有差异。其中两个文本宜解读为"教育无结局"或"发展无止境",另一个文本则针对教师在教育行动中的思维过程,指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理解和使用对教育过程的危害,使教育者的行动变成机械的过程。更进一步,杜威针对教育者构思"目的"时常见的错误,为这一思维过程提出了几个规范。深入解读后一种"教育无目的论",可以给课程编制者和教师正确对待"预定教育目的"提供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俨然是一种顽疾。建国六十多年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多次出现在中央的文件里,几代中央领导人对此都有过专门的批示。2004年7月,教育部甚至专门发出了《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之后,每年的教育部工作要  相似文献   

17.
很多学生怕考试,这部分怕考试的学生,往往是课业负担比较重的。  相似文献   

18.
虽然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的促进作用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得到了认可,但背景知识过量带来的问题却未见讨论。本文通过对阅读目的本质的分析,认为过量的背景知识使得阅读教学失去了增进理解的意义。合理的背景知识引入还需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阅读前导活动。本文的理论探讨有助于为今后的实证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对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偏于强调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根源性价值。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混淆了“本原”与“本质”之别,造成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的认识偏离,遮蔽了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这一人的本质观。由此,我们期冀对个体价值的尊重,树立“人是目的”的教育目的观。  相似文献   

20.
人类自诞生以来,关于"人"自身问题的思考始终占据思想界的主旋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提出的"人是目的"命题开启了人学研究的新时代,马克思对其扬弃并发展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以及"以人为本"思想都是对康德人学思想的进一步传承和完善。在教育中,更应秉承"人"的思想,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逐步加强现代教育目标的人本性、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以及教育方法的针对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