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国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变迁上承清朝末期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下启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在民国风雨动荡的38年中,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变迁大致经历了民国前期的发轫与渐进、民国中期的发展与改革与民国后期的调整与拓展3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并体现出以改革学制系统和重视义务教育为政策制定与选择的根本路径,同时遵循着农村基础教育政策框架体系日趋完善,始终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在首要战略地位,规范、法治的科学化发展过程,模仿、探索的本土化适应过程共4个方向的政策变迁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质量政策要解决的是各级各类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和标准的问题。基础教育质量政策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教育政策之一,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起着规定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向和人才规格、决定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作用。基础教育质量政策是导向性、目标性基础教育政策,是直接针对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最终委托人,即受教育者。研究基础教育质量政策的变迁是理解整个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关键。系统地分析我国基础教育质量政策变迁的路径特征,对我们今后整个基础教育政策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曾先后数次颁布《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对它的变迁的分析与论述,可透视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嬗变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帆 《历史教学》2003,79(11):46-50
民国北京政府、南京政府曾先后数次颁布<历史课程标准>,通过对它的变迁的分析与论述,可透视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嬗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构成了理解民国教育的重要维度。目前学界对民国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研究并不深入。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竞争与共生并存的关系。这种竞争与共生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强竞争—弱共生阶段(1912—1928年)、弱竞争—强共生阶段(1928—1936年)、强竞争—强共生阶段(1936—1939年)以及弱竞争—弱共生阶段(1939—1949年)。民国时期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关系的变迁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引和保障,综观解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轨迹,无一不受党和国家政策的左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基础教育最突出的是政治功能,为巩固政权服务;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的农村基础教育随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视程度而摇摆起伏;十六大以后,党的工作重点迅速转向了农村、转向了农村教育,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新一轮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庞岩 《林区教学》2011,(9):55-57
民国时期的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其发展为今天的武术研究与教学留下了诸多宝贵的依据,是中华武术这座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国初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的动荡时期,自然经济迅速解体,大量破产农民不断向上海等大城市迁移,由此各类武术随着移民潮不断被带入上海,为上海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当时武术的发展。从民国初期上海社会人口的变迁与武术发展关系的研究入手,对研究民国时期中国武术的发展具有很深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公共品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分析建国以后基础教育政策变迁路径的特征及其成因,并用这些理论对将来的基础教育政策变迁路径趋势进行预测,得到一个深入、全面和科学的研究框架。促进基础教育研究朝多角度、多学科方向发展,从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枬  古志华 《教育学报》2007,3(6):55-61
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文化变迁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的文化变迁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实地考察发现,基础教育发展与文化变迁相互影响,文化变迁构成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背景,基础教育在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存在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忽视甚至消解。基础教育的任务应是协调民族文化多元传承和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以服务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政策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迁的历史过程,所涉及范围广泛、实施层次清晰、理论内容具体,其嬗变的依据涵盖了民国不同时期宏观政治局势的变化因素、经济形势的动荡因素以及文化诉求导向的转换因素。回顾民国时期高等教育政策走过的轨迹,其中确有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但也不乏一些失败的教训,这将为当下中国构建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的启示:即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探索;推进高等教育政策的法制化建设进程;挖掘高等教育政策的工具理性价值;强化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的原因,长期以来都是见仁见智,但根据笔者长期大量的调查研究,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行政管理角度考察,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则是地方人民政府教育决策者们对促进教育公平的态度与决心。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私立高等教育发轫于清朝末年,但其正式确立和获得发展则是在民国时期,当时的政府对私人兴办高等教育采取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功能不可没。当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处于发展时期,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制定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加强宏观管理并给民办高校部分经费资助。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战乱不断的情况下,陶行知、晏阳初等教育家仍积极投身到了乡村教育的实验中,并提出了发展乡村教育、建设农村的方案,推动了乡村教育发展走向高潮。在国家疲敝的状态下,乡村教育的发展给农村带来深刻影响,对农村青年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也为我们今后的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对探究中国高校少数民族现代招生考试政策的发端、制定今后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有重要借鉴意义。民国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倡导的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少数民族招生考试采取了倾斜政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少数民族教育的观念,但是由于投入量有限,还不能从实质上推进各民族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共教育制度与教育均衡化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教育的均衡发展” ,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 ,也是国家公共义务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教育均衡化是围绕教育公平提出的教育发展思路和政策 ,但是不等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化问题的提出 ,集中地反映了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根本矛盾。我国公共教育制度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所表现的教育公平形态是不一样的。教育均衡化所挑战的是我国公共教育结构性的问题 ,教育均衡化政策集中反映了最高决策部门在中国公共教育发展思路上的改革与创新。它是对趋于失范的公共教育制度的一种及时的调整和再规范。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在全国性的教育改革及相关师资建设政策实施的影响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得到了推进和改善,该地区师资培养的发展具有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及民族性和地域性特有的表现,对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深入这段历史对该地区师资培养状况进行分析,可为以后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是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效果顺利达成的保障制度。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经历了清末建立到民国时期的不断完善两个发展阶段,其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纵观20世纪前半叶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可以发现: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自清末制定始,呈不断严苛之势;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执行中弹性过大,师范生服务期制度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政策制定与实施经历了艰难探索期、初步确立期、稳中推进期和全面发展期四个阶段。各阶段逐步形成各自独有的师资政策文件与体系,政策内容展现了相对完整的城乡教师评价体系,政策价值取向由注重"数量"转化为提升"质量"。与此同时,存在政策执行缺少对教师的动态管理,政策制定缺乏发展长效性以及政策内容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发展动态管理库,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政策的长效性,强化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政策内容的可操作性应成为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政策未来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在乡村教育经费问题上实际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两股力量:政府和以乡绅为主导的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在政府教育财政体制上的缺位和乡村社会对教育投资的冷淡,直接导致了民国乡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政府在乡村教育管理职责上的失职渎职、土豪劣绅在乡村教育管理中的腐败更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办学经费的紧张。  相似文献   

20.
民国学界农业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时代背景,在深受国内职教思潮影响的同时与职教实践形成了互动。民国学者们在农业职业教育的目标与作用、农业学校的设置、师资选择与培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诸多方面的论述视角多元,观点多样,形成了该历史时期农业职教思想史的丰富面向。民国学者们的主张对当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启示包括:从推动乡村振兴的高度认识农业职业教育的作用、结合区域实际开展农业职业教育本土化改造、建立农业职业教育教师定期下乡机制、根据工作任务编制农业职业教育教材、构建多部门共同参与农业职业教育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