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探索博士毕业生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考察西部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地点选择存在明显的地缘效应,若博士高校所在地与户籍地或前置学位高校所在地一致,那么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在本地就业;西部博士毕业生比东部博士毕业生更可能就职于高校和科研机构,并且西部博士毕业生的外流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就业者群体;虽然成渝地区对本地培养的博士有一定的保留率,但对其他地区博士毕业生的吸引力较弱。上述发现支持了大学建设和创新型企业建设在博士人才积累中有重要作用的结论。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注重依靠本地大学培养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型企业,以吸引更多博士人才。  相似文献   

2.
提高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民族地区、学校、学生的利益,西部高校面临就业的区位劣势,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目前在就业现实中存在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有下降的趋势,就业领域分布具有地域性特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意向倾向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毕业生就业能力受到制约等。这些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西部高校必须从遵循国家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思路;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和大开发政策;实施"一把手"工程,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创建丰富的就业资源体系等方面提升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3.
近日获悉,上海市2008年的14.9万名应届毕业生中,有20%以上的学生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各类服务基层项目,比过去任何一年都踊跃,基层就业已经成为上海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单位就业,江西理工大学近日推出新的就业规定,凡是到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甘肃、贵州等西部省份就业的毕业生,其户口可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两年,也可以根据本人意愿迁往工作地。该校的这一鼓励政策受到了毕业生们的欢迎,该校已有近百名的毕业生已与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巴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在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特别是地处西部的高校大学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其在择业的道路上问题频频.如何深入剖析西部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就绝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师专毕业生因受传统思想,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专业特殊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就业形势越来越困难.只有社会、高校、毕业生几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西部地区师专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焦点和难点问题。随着艺术类院校的扩招,艺术大学生就业难也越来越突出,与艺考的火爆相比,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艺术类毕业生为此苦不堪言,西部地区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矛盾更为突出。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的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全面提升西部地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质量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决策。高校毕业生作为国家用大量资金培养、造就的专业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理应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在现实中,高校毕业生走向西部就业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截至今年7月,从全国反映的就业情况看,高校毕业生西部就业率虽然比前几年有所上升,但仍然很低。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西部就业的机制,无论对于国家的建设,还是对于大学毕业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3月,国…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践效果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国家缓解就业压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的重要战略举措,与当前热衷对其进行正面、总体研究不同,本文从西部计划当事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个案访谈追踪他们参加西部计划的实践过程,进而反思西部计划的效果与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出发,指出了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进而分析了西部高校毕业生不愿留在西部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西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引导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广大基层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缺口甚大。因此,应在市场环境下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包括思想教育上的积极引导、生涯发展规划上的规范引导、政策扶持上的激励引导、舆论宣传上的典型引导、推荐就业上的全程引导以及自主创业上的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高,东部地区的博士外流就业的比例最低,如果离开原籍地跨地区求学,中部地区生源的学生返回本地区就业的可能性也最小。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博士、选择到企业就业的博士更可能到东部地区就业,而越是看重工作稳定性的博士越倾向于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就业部门,就业于东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于中、西部地区的博士就业满意度较低。中、西部地区一方面需要加强本地区培养博士生的能力,重视企业在人才积累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层面政策的持续性支持。  相似文献   

13.
借鉴推拉模型构建由“生源地就业”“属地就业”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三种倾向组成的分析框架,基于西部地区27所“双一流”高校2021届或临近年份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动进行多角度分析。主要结论为第一,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半数以上选择西部就业;第二,近年来西部地区尤其是成渝地区人才粘滞力有所增强;第三,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倾向于选择西部就业;第四,西部地区在人才环流中仍处于人才净流出状态。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职业》2004,(8):35-35
为了吸引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国家出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惠政策。1.对原籍在中、东部地区而去西部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和档案可转到工作地区,也可转回原籍,由工作单位或原籍所在地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出具有关证明,协助其办理落户手续。对到  相似文献   

15.
上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伟大建党精神,通过政策上的倾斜、物质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总结和梳理近年来上海高校毕业生赴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工作影响力研究,一是分析德育工作对于引导毕业生赴西部基层就业的有效性;二是探讨上海现有政策和工作实践对于赴西部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全过程影响,对于新时代下高校“就业育人”的推进提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职业》2005,(8):80-80
为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日前联合作出决定,参加2004年西部计划的志愿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外,还可以享受十项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新失业”群体日趋成为我国失业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就业能力模型已经不适用于解决现阶段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文章基于“Career-EDGE”理论的研究框架,比较近五年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生与“新失业”生两大群体在基础能力、心理建构以及生存状态上的差异性,深入分析成因,并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矫正自我认知偏差等方面提出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贫困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观念传统,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显突出,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一句简单的"宣传口号"到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落实与实施,近几年来,到基层就业已经逐渐为大学生、家长和社会所接受,成为很多大学生毕业时的选择。自2003年起,各级政府部门扶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育特岗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计划"……2008年7月15日,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在山西太原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2009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工作和重要任务。"尽管经历着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体制的摩擦所带来的种种阵痛,但不可不说,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引导之下,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20.
以T大学研究生就业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在学期间参加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实践与他们最终就业地区去向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毕业生在学期间参与过就业社会实践有助于显著提高其毕业后去东北、中部与西部就业的概率。这表明高校将就业引导工作的范围从毕业生扩展到其他年级甚至新生将有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的失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