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们在论述说话、写作的技巧时,常常会引用这句话。如郭预衡先生在《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文中,便借此句来强调"思想和学问的传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很显然,郭预衡先生是将其中的"文"字理解为"文采"。  相似文献   

2.
成语“风马牛不相及”语出《左传·僖公四年》,今比喻事物之间相去甚远或毫不相干。然该成语的本义却历来众说纷纭。说法一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现代汉语辞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说法二风,雌雄相引诱。比喻两者全不相干。《(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说法三风:牲畜雌雄相诱。马牛不相及:马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新编成语多用辞典》,金盾出版社2001年5月修订版)说法四《左传·僖公四年》:“(齐侯)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注》:“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3.
4.
王兵旭同志《“不”字的语助词义项不应丢失》(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一文所提意见,笔者深表赞同。唯文中将《说文解字》对“不”字的解释当作本义,窃以为不当,谨提出自己一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说文解字·不部》:“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许慎之说,以小篆形体为据,但又不能正确辨形,只以“不”的常用义去附会字形,故说解致误。在甲骨文中,“不”字有“(?)、(?)、(?)”等形体,均象花的植株。下部为根  相似文献   

5.
本义是能够直接解释字形并在实际语言中被使用的某一义项。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它或者是本义某一特点的扩散,或者是本义某一特点的发展。总之,任何引申义都不是孤立的,自然本义也不是孤立的,它与诸多引申义形成内部有着密切联系的引申义列。在具有同一本义的引申义列中,本义的特点分存于引申义中,我们既可以在本义中找到引申义的由来,又可以在引申义中发现本义的端倪。因此考定本义应该遵循一条原则,那就  相似文献   

6.
“六诗”含义为何?千百年来,学者们各有灼见,但大体都以风、雅、颂为诗之分类,赋、比、兴为诗之表现手法(即朱熹所谓“三经三纬”)。近几年有些学者对这一传统模式提出质疑,认为它不合“六诗”本义,因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略抒浅见。  相似文献   

7.
从“嗜”的适用对象,循着汉字的发展规律,根据前人的训诂资料,“嗜”的本义或犹值得探究。一我们是从两部素孚众望的辞书《辞源》、《辞海》获得启发的。它们给“嗜”的释义,单从1979年新版来看,《辞源》是:  相似文献   

8.
飞蛾(散文)     
大凡事物,日子一长久,人们也就渐渐的淡忘了。不是吗?在乡下时,那些在烈日底下鸣叫的蝉儿,在明月下面鼓噪的青蛙,在黑夜里飞行的檐老鼠,无声无息地翻松泥土的蛐  相似文献   

9.
最近几天,天气逐渐暖和起来了,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各种害虫,如蚊子、飞蛾、蟑螂等害虫开始大量繁殖和猖獗地活动,特别是飞蛾!一到晚自习时,白炽灯一亮,附近便围满了飞蛾。它们忽上忽下地飞舞,有时还停落在我们的课桌上或者停在我们身上,吓得我们女生尖叫不止。而男生们呢,更是趁此机会大搞破坏。他们下课后,到处捕捉飞蛾,把捉到的飞蛾往我们身上扔,故意吓我们。这样一来,教室里尖叫声、欢笑声、扑蛾的啪啪声,声声刺耳,都快把教室的楼顶给掀翻了。叮铃……终于挨到了上课时间,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可好景不长。一会儿教室里“哄”的一声,全班…  相似文献   

10.
“本义”和“本意”读音相同,共同的词素是“本”,不同的词素是“义”和“意”。在报章杂志上,误将“本义”作“本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试举两例: ①“委曲”的本意是弯弯曲曲的意思。由这个本意引  相似文献   

11.
休字是由古人构木为巢的劳动而产生的,并非由随便的“休于树下“的一种动作而来,因此,它同时具有两种意义:一是息止,一是美好.  相似文献   

12.
13.
问句"(你)在干嘛"一直都被认为是对"(你)在干吗"的误用。但语料库统计与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你)在干嘛"的使用频率与可接受度均远远高于"(你)在干吗"。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嘛"具有"亲昵"的语气意义、语言使用的省力原则以及智能输入法的影响等三方面。因此,仅以"吗"的疑问语气功能作为理据,从而将"(你)在干吗"视为规范的作法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14.
“昆仑”一词虽在先秦古籍中就有所见,但历代的古书注释对“昆仑”的确切含义均语焉不详,只指出它是一个地名。“昆仑”是我国古代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名词和文化名词。解开昆仑山的名源之谜,其意义不仅在于确认最早以“昆仑”命名的自然地理实体的所在,更有助于探讨昆仑地区远古民族及昆仑神话系统的某些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正>"自"最早是"鼻子"的意思。"自"在甲骨文里写作一道鼻梁,两个鼻孔,明显像人的鼻子。后来鼻梁缩短了,鼻孔靠拢了,鼻子底部变成一横画了,总之,字形跟鼻子的区别越来越大。正因这个变化,这个字慢慢引申为"自己、自身、自家、亲自"等意思,而记录鼻子这种用法就越来越少。于是,人们在已经不像鼻子的"自"下边加了一个声旁"畀",写成"鼻"。此外,古人很早就发现狗的鼻子十分灵敏,懂得辨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的“伏”是个象形字,其状如一个弯腰曲背的人趴在地上。小篆的“伏”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犬”,  相似文献   

17.
"夷"字自诞生以来,其意义一直在不断地拓展延伸,而对其本义的解说则争议颇多至今没有定论。我们认为"夷"意义的发展变化是基于其历史条件和语言发展规律而产生的,本文将从形、音及其对立面的意义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相关历史、语言条件追本溯源,探索其本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他的《自嘲》诗中有这么两句名言:“横眉冷对干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其中的“孺子牛”一词,一般人往往理解为“人民大众的老黄牛”。不过,如果从作者当时写作的实际情况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理解是属于一种政治引申,“孺子牛”的本义乃是喻指作者做儿子周海婴的“牛”。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殷商及殷商以前的具体居住环境及居室的构造去探索“向”字的本义,证明“向”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的“北出牖也”,而应是“半穴居住宅的出入口”。  相似文献   

20.
“师”的繁体字为“師”,这是一个会意字,左半部表示小土山,右半部表示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所以“师”的本义是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