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节 《报刊之友》2012,(2):94-95
7.23动车事故发生后,网民在微博上形成了前所未有强大的舆论力量,微博集结了最广大群众的救援力量,人民群众在网上网下同时开展及时有效的救援直播和爱心传递。对比三年前的4.28胶济铁路特大事故,前者死伤亡人数远远超过此次7.23动车追尾事故,但是影响和传播面要远远小于这次动车事故,原因主要归功于微博力量的介入。本文从微博“先声夺人”、“调动力量”、“传递民心”三个角度分析微博在此次动车事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必将在中国社会网路舆情上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传媒动态     
《传媒观察》2011,(8):64
微博成动车追尾事故最早信息源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中,微博成为此次事故最早的信息来源。事故发生后,微博随即成了事发动车乘客的亲友发布寻亲信息的平台。此外,微博也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辟谣阵地、"防骗提醒"发布者、献血倡议发出者等  相似文献   

3.
李伶俐 《今传媒》2011,(11):97-98
"即时性"是微博作为媒介最大的特点,在"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的24小时,微博成为民众最直接、最快速获得信息的渠道,不仅提供最早信息源,而且成为传统媒体新闻源和事故信息聚集点,并参与舆论形成、发展和引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突发事件传播报道模式。与此同时,微博在此次事故中还发挥强大动员功能,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援。  相似文献   

4.
武怡华 《今传媒》2011,(12):91-92
时至今日,距离"7.23"温州动车事故已经四个月有余。在这段时间,笔者尽自己能接触到的任何媒体渠道,试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关注事态的步步发展。在关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较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互联网评论尤其是著名微博的评论力量是更加强大、汇聚到的能量是更加强烈的,同时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微博的传播特性与功能——以“温州7.23动车事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web2.0时代广受青睐的交流平台,它以微叙事参与社会公共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温州7.23动车事故”中的微博现象为例,尝试揭示微博的结构特征和传播特点,以及它在传播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温州动车事故”是一起由微博首发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从信息的时效性、影响力来看,微博成为此次事故中的一个重要发声渠道,并时现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以温州动车事故为例,分析了该事故中涌现出的微博意见领袖的特点及其影响力,并针对引导和管理变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意见领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向菊梅 《东南传播》2012,(1):134-136
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中,微博在事故现场内外积极传播信息,彰显了公民报道的巨大力量,也对党报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和舆论话语权构成严重挑战。在秒时代,党报应与微博和谐共生,在新闻信息的权威性和深度上下足功夫,充分利用微博进行自身品牌推广,继续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相似文献   

8.
在近期的公共事件中我们不断发现微博的作用,尤其是在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中,微博再次展示了强大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新闻、评论、救援行动等方面都发挥作用.微博传播改变了当代的传播格局,它推进了社会化互动信息生产模式、行进式实时移动表达模式,并产生了信息流动的多重多向性及传播效果的多元化.微博以其超常规的用户扩张...  相似文献   

9.
关注产生力量,围观改变世界。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着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社交媒体改变传媒生态和话语权框架“7·23”甬温动车事故发生后仅4分钟,一条微博就出现在网络上,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的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温州动车事故发生12小时后,微博上的相关讨论量已突破200万条。  相似文献   

10.
微博作为新兴的网络交互工具,以简单便捷性、互动性强、强烈的现场感和实效性迅速发展,微博用户数量已超过3亿,如何合理利用微博功能,如何恰当处理微博的负效应是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微博用户应该考虑的问题。一、微博传播过程中的负效应1.微博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利器",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青海省玉树地震、甬温动车事故等均是由突发事件当事人个人微博第一时间将消息发出,然而微博传递的仅是信息,可靠性不及传统新闻媒体,消息在网络上以难以想象地快速进行传播,导致受众根本无暇顾及消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只是机械地被从众心理操控不停地传播转发,这就为谣言的传播制造了"温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7.23动车追尾”舆情形成过程基础上,通过剖析草根微博、意见领袖等大量的微博内容及其传播方式,探讨了微博网状链式、循环转发的嵌套机制及对信息资源的凝聚力,揭示了微博舆论波形成与传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微博是一种在线交流形式,以其简短、方便和及时性在中国成为2011年的一个热点.本文以新浪微博为平台,通过抽取2011年7月23日"动车事故"发生后公众发表的微博并进行情感分析.提取了六维情感类(期待,高兴,喜爱,惊讶,焦虑,悲伤,生气和憎恨),构建了用于情感分析的模糊情感本体,建立了微博文本的影响力和情感计算方法,对"动车事故"后的公众情感随事态发展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李健 《中国传媒科技》2013,(9X):140-141
<正>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政务微博平台成为网民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建策献言的重要载体,更成为舆情"风向标"和官民沟通的便捷媒介。本文简要分析了公安、消防、交通等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在"4.20"芦山地震、"7.21"北京暴雨灾害、"7·23"甬温动车事故等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政务微博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可采用的有效策略与技巧进行总结与归纳,并从注重服务为本、加强日常管理、建立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了政务微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如今,微博以其超低的进入门槛、简易的发布平台、裂变式的传播模式影响着传统媒体旧有的报道方式,在微博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应更加注重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策划、报道内容等。微博改变突发事件的报道内容和方式1.微博促使报道更加公开透明。人们借助微博获取信息、探求真相,通过转发评论,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传统媒体不得不重视信息公开透明。例如,2011年,在追问7·23动车事故原因的过程中,微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谢金晶 《今传媒》2013,(2):79-81
2011年以来,新生物微博的力量真不微薄!媒体格局的变化中,140个汉字开启了短注意力时代,为广大受众群带来了新型信息渠道,2011年以7.23动车事件为例,当事人成了事件的第一现场记者,而其发布的媒体正是微博。由此人们越来越不可小觑,微博向其他媒介形式发起的挑战,快速、精短、及时、自主。同时,挑战之中也暗藏机遇,如何借鉴微博的成功之道,本文就以传统媒体报纸,新媒体手机作为微博的两大比较对象,探究由微博特征引出的媒介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传播对传统新闻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兵 《新闻界》2012,(10):1-9
有学者谈到微博两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这样说:"无论是‘7.23’温州动车特大事故,还是‘让领导先飞’的宁波机场风波;无论是徒手接住高空坠落女孩的‘最美妈妈’,还是饿死九旬老母的‘武平公务员’;无论是微博炫富  相似文献   

18.
郑诚 《新闻窗》2012,(1):68-69
2011年以来,以备受追捧的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上掀动一波又一波热点舆情,深刻改变了社会舆情的整体格局。从去年初的“微博打拐”到“郭美美”事件,再到动车追尾事故追问、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调查、小悦悦引发反思拒绝冷漠.网络舆情正以其不可小觑的力量,牵动亿万受众的神经,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9.
"免费午餐"是一项在微博上发起的民间慈善行为,由最初的少数人知晓到无数百姓力量的凝聚再到后来政府的大力响应和支持,可以说微博在传递这一民间大爱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融媒体的发展,微博地位日趋下降,但是作为仍在为"免费午餐"传递正能量的微博,其地位仍然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20.
在这次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救援和善后过程中,以微博为典型代表的互联网新应用发挥了即时传递信息和有效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官方、媒体和民间三大舆论场的声音,最终都高度汇集于微博(尤其是新浪微博)舆论场之中,呈现了"百川东到海"的景象。微博成为信息传播和突发事件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